《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依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盒子、铅笔、书、练习纸。
【设计理念】
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民间的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在上课前,我们先热热身,一起玩抢椅子游戏好吗?谁愿意参加?请五位同学到前面来,这有四把椅子,老师说:开始!你们几个都要坐到椅子上。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告诉老师他们坐下了吗?老师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做了两名同学。对吗?假设请这五位同学再反复坐几次,老师还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了两个同学,你们相信吗?其实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的游戏激趣,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原理。
1.自主猜想,初步感知。(提出问题)
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 )枝笔。让学生猜测“至少会是”几枝?
2.验证结论。
到底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怎么样证明这种现象呢?下面,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动脑去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证明我们这个猜想。把你们的验证结果和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第一种方法:列举法
学生汇报时,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枝笔被放进了同一个盒子。
〖设计意图〗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总有一个盒子中至少放进2枝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列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盒子,理解“总有一个盒子”以及“至少2枝”。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种方法:假设法
不用一一列举,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盒子里都要放1枝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盒子放入一枝笔,剩下的一枝还要放进一个盒子里,无论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找到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只有平均分才能将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3)优化方法:初步观察规律。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把 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会怎么样呢?
(6枝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100支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你发现什么?
(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优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抽屉原理”。
1.数量积累,发现方法。
出示第70页做一做,让学生运用简单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在说理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余下的2只鸽子”如何分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
2.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刚才是铅笔数比文具盒数多1枝的情况,现在鸽子数比鸽舍要多2只,为什么还是“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设计意图〗:从余数1到余数2,让学生再次体会要保证“至少”必须尽量平均分,余下的数也要进行二次平均分。
3.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笔、鸽子看做物体,盒子、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具体情况的判断,初步建立“物体”、“抽屉”的模型,发现简单的抽屉原理。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请学生对课前的游戏的解释,也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抽屉”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
(三)应用“抽屉原理”,感受数学的魅力。
1.看有关抽屉原理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文化。
“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2.抽屉原理的应用。
(1)出示71页的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如果一共有7本书呢?9本书呢?
(2)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讨论:
A、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B、如何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C、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3)汇报讨论结果,同时教师进行板书:
5÷2=2……1 2+1=3(本)
7÷2=3……1 3+1=4(本)
9÷2=4……1 4+1=5(本)
(4)思考、讨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为什么?
师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是“商+1”。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个”得到“至少商+1个”的结论。
3.解决问题。
(1)如果我们用数学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所得的余数不是1,该怎么办呢?请看下面的题目。教师出示课本71页的“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在这道题中,可以把什么当作抽屉?可以把什么当作刚才的课本?让学生思考得出:
8只 8本
3个 3个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四)进一步应用原理解决问题。(游戏)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2张/因为5÷4=1……1)
教师可以先验证一下学生的猜测:举牌验证。
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抽屉原理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建模,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巩固应用。
1.算一算。向东小学六年级共有370名学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学生。请问下面两人说的对吗?为什么?
(1)六年级里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2)六(2)班中至少有5人是同一个月出生的。
2.说一说。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设计意图〗:第1题是“抽屉原理”的典型例子。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五、课外作业。
1.课本73页练习十二第2、4题。
2.课后思考:从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意取出51个不相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这是为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 =商+1
5 ÷ 2 =2……1 3 =2+1
7 ÷ 2 =3……1 4 =3+1
9 ÷ 2 =4……1 5 =4+1
8 ÷ 3 =2……2 3 =2+1
370÷365 =1……5 2 =1+1
49÷12 =4……1 5 =4+1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按讲思路来安
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设计便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突出了的教学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