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语文要素: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习作要求: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单元人文主题:
爱国情怀。
12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示 儿
[宋]陆 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主要作品:《示儿》《关山月》《书愤》《钗头凤》等。
陆游出生后不久,金人占领北宋都城汴京,宋高宗南逃至临安建立南宋,但他不仅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还一心向金人求和。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收复中原。后来,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之际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
/
/
/
/
/
/
/
品读诗文
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品读诗文
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⑥
⑥[无忘]不要忘记。“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品读诗文
读一读第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你从“悲”字中体会到什么?
品读诗文
万事:一切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是,只。
作者的遗憾。
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令我悲伤的,就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品读诗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反衬:表现出诗人内心深深的遗憾。
表达了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品读诗文
家祭无忘告乃翁
品读诗文
乃翁:你们的父亲。
乃:你们的。
读一读这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品读诗文
北定:平定北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方。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不要。
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品读诗文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从“北定”你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收复失地的信心。
诗人留下了怎样的遗愿?
北定中原
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表达了诗人渴望看到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品读诗文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同桌赛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
品读诗文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朗读时语气要沉重、悲痛,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遗憾、担忧与痛苦,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品读诗文
示儿
遗恨深深
不见九州同
强烈愿望
北定中原
深情期盼
收复失地
结构梳理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主旨概括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
主要作品:《长相思》《洞仙歌》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古代的“题壁诗”。据《宋诗纪事》,作者林升是宋孝宗淳熙间临安位士人,生平无考。
用对辽、西夏、金的屈辱退让换取苟安,是赵宋王朝自开国起即已推行的基本国策。其结果是,中原被占,两朝皇帝做了俘虏。然而,此一教训并未使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略为清醒;他们不思收复国
写作背景
土,继续谋求“王业之偏安”。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几十年中,杭州终如北宋的汴州,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
/
/
品读诗文
/
/
/
/
/
/
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品读诗文
⑤[休]停止,罢休。
④
④[几时]何时,什么时候。
⑤
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读一读第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品读诗文
休:停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西湖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品读诗文
暖风熏得游人醉
品读诗文
熏
读一读这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品读诗文
暖风:指暖洋洋的春风,也指社会颓废之风(一语双关)。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简直。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享乐,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品读诗文
诗人用“杭州”,很好地与“汴州”对照,辛辣的讽刺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品读诗文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抓住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永无休止的轻歌曼舞,描写了一幅繁荣奢华,达官贵人只贪图纵情享乐、荒淫腐化的景象。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品读诗文
“休”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人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痛,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慨之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品读诗文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如何理解“暖风”一词?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享乐之风。
品读诗文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同桌赛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
品读诗文
说说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醉
一个“醉”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可谓精妙无比。
品读诗文
题临安邸
虚假的繁荣景象
青山 楼外楼
无尽的隐忧
极大的愤怒
歌舞 几时休
淫靡的精神状态
暖风 游人醉
杭州 作汴州
荒淫腐化
醉生梦死
结构梳理
《题临安邸》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
金迷,醉生梦死,苟
且偷安。
主旨概括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示儿》《题临安邸》,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己亥:干支记年法。
杂诗:组诗。
龚自珍(1792—1841),清学者、文学家。一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文奥博纵横,诗词瑰丽奇肆,皆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己亥杂诗》《定庵文集》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这一年诗人48岁,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三百余首诗,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其中一首。
/
/
/
/
品读诗文
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
/
/
/
品读诗文
万马齐喑究可哀
yīn
读yīn,不要读成ān。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品读诗文
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
品读诗文
⑤[不拘一格]拘:拘泥。格:格局,规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④
④[抖擞]振作精神。
⑤
恃
擞
抖擞
恃强凌弱
依靠
精神抖擞
振奋
读一读第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品读诗文
风雷:指尖锐猛烈的改革。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究:终究。
哀:悲哀。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品读诗文
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写出了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以及诗人对这种局面的不满。
风雷
万马齐喑
比喻政治变革。
比喻政治压抑、无人发言的社会氛围。
【暗喻】
品读诗文
读一读这一句,你读懂了哪些?
除了书上的注释,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吗?
品读诗文
天公:老天爷,这里指当局统治者。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抖擞:振作。
不拘一格
语文百宝箱
科举制度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品读诗文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最后两句写诗人祈求天公打破限制,降下有用的人才,也暗示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以及在选拔人才上的黑暗腐朽。表达了诗人热情呼唤社会变革,希望这种变革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越大越好的思想。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品读诗文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同桌赛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
品读诗文
朗读前两句诗时,语调要低,语速稍慢,重读“恃”,突出“风雷”;重读“究”,突出“哀”之深。读出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品读诗文
朗读第三句时,语调上扬,“劝”“重抖擞”稍延长,读出气势。第四句诗要读得坚定有力、干净利索,表现出诗人对变革的热切渴望。
品读诗文
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
希望改革现状期待人才辈出
政治昏暗
不拘一格降人材
殷切期待
结构梳理
乃
熏
杭
亥
恃
哀
拘
祭
我会写
杭
恃
拘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祭
左上部分不是“夕”,有两点,不要漏写了。
熏
上半部分不要写成“重”。
《己亥杂诗》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主旨概括
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等,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汴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自此,靖康之耻导致北宋都城汴京沦陷,最终北宋灭亡。
拓展延伸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己亥(ɡāi hài) 恃风雷(shì sì)
抖擞(shù sǒu) 万马齐喑(ān yīn)
.
.
.
.
√
√
√
√
随堂练习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作者的遗愿。 ( )
《己亥杂诗》中用“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 )
×
√
随堂练习
三、课外阅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随堂练习
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后作业
背诵指导:可抓住关键词背诵,如:
《示儿》:死去、万事空→悲、不见、九州同→北定、中原→家祭、告乃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题临安邸》:青山、楼→西湖歌舞→暖风、游人→杭州、汴州
《己亥杂诗》: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劝、重抖擞→降人才
默写指导:默写《示儿》时要保证诗句没有错误,注意不要将“元”写成“原”、“州”写成“洲”、“祭”写成“ ”。
参考答案:从《示儿》的题目中,我能了解到这是诗人写给儿子的遗嘱;从《题临安邸》的题目中,我能了解到这是一首写在临安某处墙壁上的“题壁诗”;从《己亥杂诗》的题目中,我能了解到这是一首在己亥年写下的诗。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享乐,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杰出人物的涌现的期待,表现了诗人期待改革大潮能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地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