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课件(32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6 21:4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你们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25 古人谈读书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说课文有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终夜不寝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会认
chǐ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终夜不寝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zhì




多音字
他听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了勤奋好( )学的好( )处。
hào
hǎo
这位博闻强识( )的学者竟然也无法识( )别出这件文物的真假。
zhì
shí
我会写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同“智”,智慧。
记住,这里读zhì。
满足。
教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此处指勤勉。
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第一部分的大意。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要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知识的人。
做学问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五个“知”的意思都是一样吗?
不一样。前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读“zhī”;第五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读“zhì”。
孔子知识渊博,他为什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天生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通过勤奋学习才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他这样说,一方面含有自谦的成分,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学生,自己的一身学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
再读读第一部分,说说《论语》中的这几句话,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说。
随意。
要紧,重要。
文章大意: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不专心一意,又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再读一读,找出这部分的中心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为什么说“心到”是“三到”之中最重要的?
因为在读书时,只有用心思考了,眼睛才会看得仔细,嘴巴才会读得正确,脑子也才会记忆深刻。
本文摘录了古人谈读书的经典名句,告诉了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并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古人谈读书
诚实——智慧
好学——好问
好古——勤勉
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不厌——不倦
勤奋——进取
学习——思考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半夜三更到五更天鸡鸣报晓,正是男孩子刻苦读书的大好时光。年轻岁月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白发苍苍后悔没读书就太晚了。
一、看拼音,写词语。
kě chǐ jiào huì
( ) ( )
sònɡ dú qǐ ɡǎn
( ) ( )
可耻
教诲
诵读
岂敢
二、填一填。
学而不厌,_________。
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
三到之中,__________。心既到矣,_______________?
诲人不倦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急
眼口
岂不到乎
三、拓展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1)初读课文时,可以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好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
背诵指导: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②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在反复朗读中加强记忆,达到熟读成诵,来达到背诵的目的。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老师指导:理解课文大意可以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需要逐字翻译。古文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文翻译成现代文的时候,有的词语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老师指导:本文记录了古人关于读书态度与读书方法的言论,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从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第二则短文中朱熹讲了“三到”读书法,我觉得他讲得很对。我按照这种方法来读书,效果好极了,读过的内容,过了很久还记得。
背诵课文。
说说你读过哪些书,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