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单元 单元学习小结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单元 单元学习小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02 06: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学习小结
1.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日渐成熟的时期,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政权、族权和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神权色彩和专制色彩。
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地巩固统一,其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地方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认识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但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3)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特点:皇权至上原则;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掌握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积极方面: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
(6)消极方面:①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④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1.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内地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非常民主
C.唐中宗时期皇权不再独尊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明代阁臣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明代阁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明代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阁臣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5.“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成员职位较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
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
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答案解析】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B [吃团圆饭的习俗反映出中国人民重视亲情,故吃团圆饭的习俗受到古代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2.A [香港历史教材所提到的“封建制度”实指“封邦建国”的制度,即分封制。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历史教材中,对西周实行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都表述为分封制。]
3.D [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构成了一定的制约,故D表述正确。当时皇权依然高于相权,故A错误。B错在“非常民主”,当时君主专制依然为主要决策形式。C错在“不再独尊”,皇权在当时依然处于独尊地位。]
4.B [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判断出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正确;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故A、C错误;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5.C [从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知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立,故①正确。从“领以亲王、大臣”可知军机处的成员职位较高,故④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②表述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军机处的职责,而且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并不参与国事决策,故③错误。]
6.B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这适应了自然经济状态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体现了皇权强化、相权弱化的嬗变。]
7.(1)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郡国并行制。
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3)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解析 第(1)问可在材料一中寻找关键信息回答,如“世卿世禄”制、“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等。第(2)问注意观察地图的特点,根据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来判断,其弊端可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弊端来回答。第(3)问需综合三则材料,从总趋势上来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