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02 06:1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________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内容
①三省:________省负责起草诏令,________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____、户、礼、兵、____、工六部
(3)作用
①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分割________,避免权臣专权,加强了________。
2.演变
(1)宋代: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司分割相权。
(2)元代:只设__________,长官为宰相,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发生了深刻变化。
(2)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___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选官制度
1.战国至汉初:实行________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____________
(1)原因:为适应和平年代需要设立。
(2)内容
①________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②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________征聘人才。
(3)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__________的需要。
②容易任人唯亲,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容易形成小集团。
3.隋唐时期:实行____________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2)过程
①__________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分设不同科目推荐人才。
②隋炀帝时设__________,以________取士。
③____代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__________。
②促进了__________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1.目的:维护__________的正常运转,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历程
(1)监察制度
①秦朝:____________兼管监察。
②汉朝:御史大夫专管监察,________监察地方。
③明清:在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____________负责谏议和封驳。
②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______。
③明清取消了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
(1)积极方面:在整顿________,打击地方____________,维护中央集权,谏正________过失,防止决策________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方面:不能从根本上约束________的无上权力,也未杜绝官僚队伍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知识点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3.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确立三省六部制
4.《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
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知识点二 选官制度
5.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6.
清代公布殿试金榜
右图告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是通过什么途径(  )
A.毛遂自荐
B.立军功授爵
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7.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
知识点三 监察与谏议
8.秦朝设置的御史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
A.执掌军政大权 B.负责审核政令
C.负责草拟政令 D.负责监察事务
9.明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是(  )
①御史大夫 ②监察御史 ③六科给事中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 D.②③
10.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④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唐朝宰相的权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4)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用哪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知识清单
一、1.(1)隋唐 (2)①中书 尚书 ②吏 刑 (3)②相权 皇权
2.(1)中书门下 枢密院 (2)中书省
3.(1)古代政治体制 (2)国家体制
二、1.军功爵
2.征辟制 (2)①察举制 ②社会 (3)①官僚队伍 ②荐举人 被荐人
3.科举制 (2)①隋文帝 ②进士科 试策 ③唐 (3)①社会基础 ②官僚体制
三、1.国家机器
2.(1)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2)①门下省 ②谏院
3.(1)吏治 割据势力 皇帝 失误 (2)皇帝 腐败 低效
对点训练
1.A [材料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材料中“相正以否”、“相防过误”、“勿上下雷同”等内容,反映了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以减少决策失误的目的。但三省的设置,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④表述错误。]
2.D [隋唐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
3.D [A、C两项发生在秦朝,B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4.B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表明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而财政由三司掌握,故选B。]
5.D [对应如下:秦朝军功授爵制——功绩;汉代察举制——品行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6.C [从图注涉及到的时代及“进士出身”等信息可知与科举制有关。]
7.A [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汉朝不可能出现“进士及第”的“天子门生”。]
8.D [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西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9.D [①是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员,④是明代地方监察机构,均不合题意。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由此可见,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都是明朝中央负责监察的官员,②③正确。]
10.C [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所以,①④不正确。]
综合运用
11.(1)先由宰相等集体议政,再由皇帝最后决断。
(2)唐太宗认为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3)宰相是皇帝直接任免的官吏,必须依照皇帝的意愿行事;三省机构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
12.(1)察举制。世卿世禄制。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3)科举制。隋(或隋唐时期)。
(4)科举制。原因:能够选拔出高素质人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巩固统治。
教材问题解答
自我测评
1.说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因为在三省六部制确立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削弱了中央主要大臣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2)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