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1)主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要求统治者以____________对待人民,并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义利观:倡导“______________”,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地位:____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________”。
2.荀子
(1)主张:天命观:提出“____________”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人性论:主张“性恶论”;政治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主,________并施。
(2)评价: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____________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
1.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没有____________的爱;“非攻”就是主张各国______________,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________”,同时主张“节用”“节葬”。
2.立场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____的利益。
3.地位
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________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
1.提出“________”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3.认为天与人“____________”,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
1.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____________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
(1)它适应了建立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2)西汉以后,与________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及先秦诸家思想的影响
1.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________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影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________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____________。
(4)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知识点一 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2.孟子活了84岁,比孔子多活了11年,这在当时已经是大寿星了。你认为孟子长寿的秘诀是( )
①终生善养“浩然之气” ②民众利益的代表者 ③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④品德高尚、善养成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知识点二 墨子与墨家
4.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知识点三 庄子与道家
5.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有隐士之称,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庄子以消极避世的态度面对人生,毫无可取之处 ②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对于今天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启发意义 ③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很有建树,影响深远 ④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不注重人在现实社会的价值,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知识点四 韩非与法家、孙膑与兵家
6.法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孙膑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B.他的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
C.广泛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
D.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8.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五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9.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10.易中天在谈到自己的新作(下图)时说:“我以儒家为线索贯穿这本书的始终,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要反对‘独尊一家’。”据此,你认为易中天( )
A.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其不利于社会进步
B.尊崇各派思想,认为其都是进步的
C.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D.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三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
材料四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请完成:
(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2)材料四与材料二中的“德”有何不同?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清单
一、1.(1)仁爱之心 养浩然之气 (2)唐 亚圣 2.(1)天行有常 礼法 (2)中国哲学
二、1.(1)等级差别 和平相处 (2)尚力 2.手工业者 3.战国
三、1.齐物 3.不相胜
四、1.(1)君主专制 2.(1)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儒家
五、1.法家 2.(1)政治理想 道德准则 (2)哲学 (3)理论武器
对点训练
1.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的就是要注重气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D [本题可用排除法。孟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者,排除②;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排除③。]
3.A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是经过后天的教育能够由恶变善。]
4.D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之一,就是出现了私人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条件。]
5.C [本题可用排除法。庄子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①说法过于绝对。不注重现实的观念是不可取的,排除④。]
6.D [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的需要。]
7.A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因此不可能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8.B [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孟子主张“仁政”,韩非主张严刑峻法,故选B。]
9.A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剧变决定的。A项表述全面,社会大变革包含了政治、经济的剧变。]
10.D [“百家争鸣”的真正意义在于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易中天反对独尊一家,实际上就是赞赏各家的争鸣。]
综合运用
11.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史料与史料解释的含义。史料就是直接、第一手的材料,史料解释就是对原始史料的说明。
12.(1)材料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材料二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三主张从下层人民中选举贤能,治理国家;材料四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材料二中的“德”主要是指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施“德政”,反对过分的“暴政”;材料四中的“德”是指君主对臣民实施的一种控制手段,是相对于“诛罚”而言的,但并不反对“诛罚”。
解析 本题所引四则材料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探讨了先秦思想家的治国方略。解答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这一点,然后围绕这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在统治百姓,稳定统治秩序方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孔子主张“仁”,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尚贤”。
教材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士”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在学术上异常活跃;私学兴起,文化下移。这些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此社会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觉醒,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与探究
儒家思想中包含着维护统治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我测评
1.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重民,提出人性本善说,提倡“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在人生观上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膑。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一书。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