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3同步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3同步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9-02 06:2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1课时 区域的主要特征和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特 征 作 用
区域具有一定的①界线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②基本依据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③连续性,区域之间的④差异性 ⑤因地制宜开发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具有一定的优势、⑥特色和⑦功能 ⑧区域发展方向确定的依据
相互联系 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它区域的影响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类型
2.空间分布形式
构成要素 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 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 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 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区域划分的依据
1.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旱地农业区和南方水田农业区,这种划分是(  )                 
A.根据地形特征划分的
B.根据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划分的
C.按照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
D.按照人文要素的差异性划分的
答案 D
解析 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是依据人文地理要素划分的。
考查点2 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
2.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的特点是(  )
A.范围较大
B.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C.对乡村地域有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答案 C
解析 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范围小;城镇地域不仅有工业生产活动,还有第三产业生产活动;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考查点3 区域的内涵
3.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答案 C
解析 区域界线具有可变性;区域的划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区域内部特性具有统一性,但不是绝对一致。
考查点4 区域的空间结构
4.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  )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路
答案 C
解析 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则表现为岛状。
方法技巧练
区域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的判读
下图是“某区域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区域发展的初期,往往城镇数量较少,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交通网络稀疏,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方法技巧 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看,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4个基本要素组成。①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如工业点、商业网点等,它们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②区域空间中的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线包括交通线、通信线、能源供给线等。③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单个点或线所不具备的功能。④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指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况,最常见的有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所呈现的域面等。
1.能够体现下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位于东部沿海南部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答案 B
解析 图示地区为长江三角洲,该区位于东部沿海的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候的海洋性强;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灌溉水源充足,适宜发展水田耕作业,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同时,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种植水稻时,不断翻耕、施肥、灌溉,土壤不断熟化,由生土变熟土,由熟土变为肥土,逐渐形成了高产、稳产的水稻土;位于长江三角洲上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 000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  )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我国东西跨经度大,会造成东、西地方时相差较大。A项主要是与气候(降水)条件差异有关,B项与南北跨纬度大有关,D项与降水量差异有关。
3.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 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 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通过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说明区域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显这一事实。2008年下半年,以美国金融危机为开端,一场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在短期内,美元等货币大幅度贬值,也导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随之急剧动荡。我国作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国家,是金融危机的间接受害者。这件事说明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分析事物发展的时候,要对其外部环境和与之相联系的事物进行研究;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在该方案中,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该城市所在区域的(  )
A.自然地理条件 B.城市化水平 C.区域的开放程度 D.区域的对外联系
5.从总体上看,该城镇(  )
①没有农业活动 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是周围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④带动周围乡村地域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从空间分布形式看,规划工业区表现为(  )
A.面状 B.线状 C.点状 D.岛状
答案 4.A 5.D 6.D
解析 第4题,平坦的地形不仅可以减少工业区的建设成本,而且交通便利,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工业区位于主导方向的下风向,可避免城区大气污染,这说明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第5题,城镇区域也有农业活动,只是不占主要地位;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排除①、③选项。第6题,从空间的分布形式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7.图中每个黑点表示植物生产量1 000千克,按照“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原理,下列以植物产量为依据进行的区域划分最合理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本题依据区域的概念及其特征来进行区域划分。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图例,可知黑点的密集程度是由左上向右下逐渐减少,按照“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原理,选项B、C、D均未反映出这个规律。
8.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相比较,区域特征的不同点是(  )
A.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
B.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西藏位于第一级阶梯
C.新疆和西藏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D.新疆为坝子农业,西藏属于河谷农业
答案 B
解析 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人口也比西藏多,选项A不正确;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属高寒气候,选项C错误;新疆应属于绿洲农业,坝子农业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选项D错误。
9.读“某城市1968年、2000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比较200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0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
(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
(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和副食品基地;新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等。
(2)荒山绿化成果园;新建乳牛场和花卉基地;利用低洼易涝地创建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基地。
(3)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并进行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实现郊区城市化。
(4)耕地面积减少 环境受到污染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比较得出2000年与1968年相比,工厂明显外迁,并在郊区建有绿化带、各种副食品基地以及卫星城等。未来该城市将通过进一步完善交通网并规划城市功能分区等来实现郊区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如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受到污染等。
            第2课时 区域的产业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三次产业的划分。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不同区域 产业结构特点
传统农业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④较大
工业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⑤较小,第二产业比重⑥较大
经济水平较高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⑦较大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 期 ⑧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中 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⑨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⑩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 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 科技和 信息、 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三次产业的划分
1.下列产业中,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对应的是(  )
A.园艺业、建筑业、餐饮业 B.蔬菜加工业、采掘业、电信业
C.奶牛饲养业、运输业、电影业 D.棉花种植、纺织工业、建筑业
答案 A
解析 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
考查点2 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2.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方面。
考查点3 产业结构的演变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
D.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升
答案 D
解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特别是运输、通信、旅游、金融、保险、科技、体育等产业不断得到发展,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考查点4 区域产业结构
4.有关区域产业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传统的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B.工业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D.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后,汽车、飞机、电子工业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答案 D
解析 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后,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就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方法技巧练
柱状图、扇形图的判读
分析下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人口状况,考查学生的识记、计算和读图能力。通过分析两图可以看出: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
发达国家 22万亿美元 65% 25% 10%
发展中国家 6万亿美元 30% 35% 35%
这就不难算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三、二、一产业的产值分别是多少,如下表:
第三产业的产值 第二产业的产值 第一产业的产值
发达国家 14.3万亿美元 5.5万亿美元 2.2万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 1.8万亿美元 2.1万亿美元 2.1万亿美元
由此可以比较出: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1.8∶14.3);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是发展中国家的2.5倍还要强;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也略高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知道,世界人口目前约有61亿,从图中又可看出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6千美元,那么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共有6×61=366(千亿美元)。①设发达国家共有x亿人口,已知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7千美元;其国民生产总值应为27·x(千亿羌元);②已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千美元,人口为(61-x)亿,其国民生产总值为(61-x)×3(千亿美元);③这样,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就是:27x+(61-x)×3=366(千亿美元),x≈8亿。所以发达国家人口约为8亿,发展中国家人口约为53亿,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6。综合以上分析、计算,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
方法技巧 (1)柱状图是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2)扇形统计图以要素结构组成为主,呈现的是各要素所占的百分比,而不能呈现各要素的“绝对量”。
读“中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的比较(2000年)图”,回答1~3题。
1.图中A、B为中国和美国第一产业的百分比,A、B的数值分别为(  )                   
A.16.4 16 B.1.64 1.6 C.1.6 16.4 D.16.4 1.6
答案 D
解析 用百分之百分别减去两国其他两产业的百分比。
2.中国与美国相比,在产业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太大 B.第二产业比重太小
C.第三产业比重太小 D.第三产业比重太大
答案 C
解析 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3.4%,远低于美国的73.5%。
3.上述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了(  )
A.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
B.我国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的地理条件较差
C.我国的人口素质较美国低
D.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好,农业发达
答案 A
解析 产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表现,产业结构也能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4~5题。
4.某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37.6∶24.5∶37.9,则该地区就业比例在图中的对应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通过三角形坐标图可直接读出答案。
5.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③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小,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最低。
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完成6~7题。
6.该省可能是(  )
A.辽宁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云南省
7.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答案 6.C 7.A
解析 从图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可知,该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且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且有上升趋势,在四个省份中应是台湾省,其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8.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读“2000年和2005年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三城市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
(2)5年间,三城市中工业化进程最快的是________。
(3)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课题组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8%。您认为未来几年内三城市的哪种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4)当防城港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推动其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什么?
答案 (1)钦州 (2)北海 (3)第二产业。 (4)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
解析 分析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产业构成时,可借助下表进行:
区域状况 产业构成
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一产业比重大
工业化程度高 第二产业比重大
经济发展水平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
第(1)题,三城市中,钦州城市化水平最低,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2)题,5年间,三城市中的北海城市化水平增长最快,但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说明它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阶段。第(3)题,三城市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推测,当前它们尚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第(4)题,当防城港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防城港的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了。
9.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A 5 408.8 1.6 47.4 51.0 40 627
B 11 674.4 8.8 50.2 41.0 14 908
C 4 340.9 19.5 40.0 40.5 6 565
D 1 180.0 23.8 40.2 36.0 3 140
(1)在表中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3)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完成下表。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2)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3)如下表: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分散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产业分布特点 面状 点状 点状
产业结构特点 以第一产业为主 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二、三产业都发达
对外经济联系 不太密切 密切 非常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 大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