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兼并剧烈、____________威胁着西汉的稳定,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点:董仲舒把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
①提出“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______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_”。
3.作用: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三、成为正统
1.表现
①起用__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的主流。
知识点一 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西汉建立六十多年后,仍然存在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
A.分封的同姓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B.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
C.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统治
D.秦朝的残余势力仍然进行反抗
3.《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武帝的个人喜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D.汉朝国力的强大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4.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 )
①先秦儒学 ②阴阳家学说 ③道家思想 ④法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知识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
8.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颁布推恩令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图为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①儒家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该思想家提出怎样的主张?
(3)上述主张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
(2)按照材料二的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清单
一、1.与民休息 2.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
二、1.道家 法家 2.①春秋大一统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三、1.①儒学家 ②儒家经典 ③太学 ④地方教育系统
2.正统 中国传统文化
对点训练
1.C [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2.D [A、B、C三项是西汉时面临的主要问题,D项所体现的问题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就已经不存在了。]
3.D [汉初国力薄弱,统治者不得不吸取道家“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有了大一统的经济基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罢百家、尊儒术”。A、B两项都只是次要原因,C项是汉初“无为”的原因。]
4.D [①是新儒学的基础,②③④中的一些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改造,从而形成新儒学。]
5.C [材料主张灭绝与孔子思想不同的其他学说,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6.A [③是孔子与董仲舒思想的相似之处,④是孟子的思想。故排除带有③④的选项,答案为A。]
7.D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8.C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直接的作用”。颁布推恩令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是直接的关系,其他各项符合题意。]
9.B [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而非唯一思想。此题容易误选A,因为审题不仔细往往不注意①中的“唯一”两个字,马虎地认为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而认为其是正确的。]
10.C [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思想,适应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需要,故C项不正确。]
综合运用
11.(1)董仲舒。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
12.(1)“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形式,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前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后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于民族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要点 (1)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2)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3)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要点 (1)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2)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 (1)思想:“三纲五常”思想。
(2)看法: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落后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
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________。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__”。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
(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____________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③提出“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诸侯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 )
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点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4.
右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5.阅读下图能得出的信息是什么( )
《孔子讲学图》
A.孔子是一个教育家,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孔子整理《诗》、《书》等六经
C.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D.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并提出了包含对百姓关心、爱护的民本思想
6.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
A.Li Er B.Kong Qiu
C.Meng Ke D.Xun Kuang
知识点三 道家和法家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9.
韩非子说:“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由此可以得知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是( )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③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慑臣民 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中心,前后历时150年左右,孟子、荀子、李斯、韩非、屈原等都曾来稷下游说或进行学术访问,囊括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请回答:
(1)如果你当时有幸能到稷下学宫听讲学或参与论辩,你会选择支持哪一家学说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你所支持的学说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一例加以说明。
12.请根据下面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游列国(邮票)
材料二 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三 人民网2010年9月27日报道,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隆重举行。来
自16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围绕儒学思想的时代发展与国际传播、儒家与文化多元化发展儒学的历史研究、现代阐释、当代价值、世界传播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广泛对话。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六大功能。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应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出孔教儒家思想的六大功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成为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能大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清单
一、1.(2)①士 ②私人 2.(1)庄子 (2)孔子 荀子
(4)韩非子 3.(2)第一次思想解放 (3)学术文化
二、1.(1)仁 克己复礼 (2)有教无类 2.(1)仁政 民贵君轻 (2)性本善 3.(1)仁义 王道 以德服人
(2)君舟民水 (3)人之性恶 4.战国时期
三、1.(1)②道 ③无为而治 2.(1)以法治国 系统的法治理论
对点训练
1.D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在纷争的社会环境中,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纷纷著书讲学,宣扬自己的观点。故四种说法都正确。]
2.C [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项是其地位;B项是百家学派的关系;C项表述错误,主要有十个学派;D项是其原因。]
3.D [“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4.B [注意提取牌匾中的“仁”,这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相一致,因而B项正确。A、C、D三项中的学派没有涉及“仁”的思想。]
5.A [解题时一定要抓住图片的主题。]
6.B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诸子百家流派或人物思想观点的识记能力。A项是墨家的观点,C项是孔子的观点,D项是法家的观点,B项是孟子的民本名言。]
7.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的名言。]
8.A [材料中提到善恶、善与不善、有无、难易是对立的,但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9.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③④说法正确,但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出这样的信息。]
10.B [深入理解各派学说的观点,其中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比较节俭与亲民,故乙说法错误。]
综合运用
11.(1)学生可任选一家学说,能够正确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即可。
(2)学生可就某一学说中的某一观点,结合现实展开即可。(如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诚信”、“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法家思想中的“以法治国”;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等)
解析 对于回答第(1)问,可以任选一家学说的观点,关键是要正确的介绍其思想观点,并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解答第(2)问时,一定要结合现实展开,结合事例说明。
12.(1)目的:宣传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结果:未被统治阶级认可。原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但在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热衷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因而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2)“有教无类”的思想。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3)宣传、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举例:①儒家提倡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②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对今天我们的学习也颇有益处。(答出一例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回答第(1)问时注意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何在当时得不到认可;第(2)问要注意辩证地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并将其优秀成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要点 (1)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基本思想主张是一致的,但对人性的认识方面却大相径庭,这反映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2)“人性”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3)思想认识的“相同”与“不同”是相对的。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要点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二、学习延伸
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
答案要点 (1)前两句是孔子的言论,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孔子来说“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2)是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3)是荀子的言论,表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______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
(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__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主张
(1)陆九渊:把“____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学说。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一 三教合一
1.下列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主流思想地位日益巩固
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
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
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
2.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
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
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3.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两宋时期理学的形成主要是当时儒学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的结果( )
A.法家、道家 B.道家、阴阳五行家
C.佛教、道教 D.佛教禅宗者
4.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
A.佛学 B.法学
C.理学 D.道教
5.下列不属于程颐、程颢思想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D.宣扬“心外无理”
6.
右图是著名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7.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界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中“格”的含义是( )
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8.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9.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0.山东某高中生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中描绘了如下场景:一名学者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宋朝,与陆九渊探讨治学方法,陆九渊反复强调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 )
A.做学问必须务实
B.一切要顺应自然
C.要特别注重内心反省
D.天意不可违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
材料三 王守仁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者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异(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致思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
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引自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河南程氏文集》卷8)
材料三 “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引自朱熹《告吕子约》(《朱子大全》卷4)
材料四 “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引自《宋元学案·水心学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什么样的治世思想?
(2)据材料二、三所言,宋明理学家们所倡导的治世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所言,结合相关知识,简析此种治世思想变化的原因。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清单
一、1.(2)道教 2.(2)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 (3)韩愈
二、1.儒 2.(1)天理 (2)伦理道德 (3)格物致知
3.(1)三纲五常 (2)存天理,灭人欲 4.(2)四书章句集注
三、1.(1)心 (2)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四、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
对点训练
1.B [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了三教并立的局面。A项显然与史实不符,C、D两项对问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2.B [儒家之所以能够成为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原因在于其能够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隋唐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C [董仲舒改造儒学思想,主要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两宋时理学的形成,主要融合了佛道思想。]
4.C [从“守节”“克让”“从信”等人物名字上可明显感知其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从“《宋史》”可以知道当时儒学发展到宋朝时的主流思想是理学,因此选C。]
5.D [“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观点。]
6.D [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7.A [“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格”显然是动词“研究”的意思。]
8.C [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这与C项吻合。A、B、D三项都是指实,与C项的虚相反。]
9.C [题干中乙徒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因此,A、B、D三项都不正确。]
10.C [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综合运用
11.(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2.(1)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外王”治世思想。
(2)认为只有诚心诚意,然后才能谈“修齐治平”;只要诚心诚意,就可达致“国治民安”;认为讲求“经世事业”是思维误区,只有关注心灵才是惟一的治学之道。此种思想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脱离政治,无法完成事功抱负,遂逐渐转向以“内圣”为主的致思思想,坚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唐宋之际,经济关系、阶级结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动,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变化,以此服务于专制统治。儒学正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致思取向,被理学家们片面地导向内在心性的超越和个体道德的完善。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回答: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方法点拨 首先要对程颐和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有深刻而正确的理解,然后结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有感而发。
答案要点 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的本意在于要求人们探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而不是探究科学真理。但“格物致知”作为一种认识论,在学习方法上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方法点拨 对于程朱理学的内容,可以从宇宙观、伦理观和认识论三个角度去理解记忆,加强问题的对比记忆。
答案要点 (1)宇宙观:“天理”是万物的本原。(2)伦理观: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
二、学习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答案要点 讨论时可参考以下观点: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明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学习小结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1)社会原因
①经济:大发展。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大变革。生产力的进步,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各诸侯国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竞相改革,网罗人才,促进了各种学说的传播。
③社会:大动荡。各国纷争的局面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④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⑤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历史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政”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要注意的是,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3.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1)从产生背景看: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从主要内容看: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从特点及实质看: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从影响看: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归纳其特点,应该从其含义及在理学发展过程中正统思想家的主张入手考虑。
第一,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第二,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第三,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其一是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其二是借鉴佛、道两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试分析明清之际对儒家的批判思想产生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一方面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是“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了人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1.温家宝总理曾在答记者问时说:“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番话充分体现了( )
A.尚贤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的儒家思想
C.改革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解读,其中属于解读道家学说的是( )
A.崇功利,尚干涉,以刑法巩固君权,抵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3.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带有一定的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4.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对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B.他们的思想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樊篱
C.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5.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实,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属于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观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
单元学习小结
强化训练
1.B [由题干中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可直接得出答案。A、C、D与温家宝总理的话不符。]
2.B [A和D是对法家的解读,C是对墨家的解读。B强调人应顺应自然,是对道家的解读。]
3.B [从题干中的“丰富性与普遍性”可以看出理学“博大精深”,从“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以看出理学“有一定的封闭性”。]
4.C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的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他们使儒家思想更加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发展了儒学,据此可以排除A和B;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据此可排除D。]
5.C [题干大意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为了使天下太平,必定到泰山顶上祭天,到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祭地(梁父又作梁甫,山名,即梁父山),去答谢天地之恩,表明作为皇帝“受命于天”,使百姓信服,向天地报告天下太平,祭祀感谢诸神的功德。反映了封建帝王通过封禅,告诉百姓作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给的。]
6.A [从材料信息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思想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摈弃孔孟儒学。]
7.(1)①韩非子:战国;②董仲舒:西汉;③黄宗羲:明末清初。
(2)①主张法治;②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反对君主专制。
(3)韩非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农耕社会(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农耕社会(君主专制)的衰落时期。
解析 回答第(1)问主要是利用材料中的名句和出处,如材料一中的“赏、罚、民畏”等;第(2)问主要是精读材料,但答题语言要运用教材中的精练语言;第(3)问抓住“本质上”一词,然后运用“思想为政治服务”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程标准]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
(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____________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____________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认为____________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3)强调人正当的________。
3.评价: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
(1)主张
①对____________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评价:对后世__________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
(1)背景:明末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思想:经世致用。
①目的:挽救国家危亡。
②主张:走出家门,到________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③成就:写成巨著《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____________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1)主张
①认为世界是________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________可循的。
③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____________思想。
(2)影响: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意义: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知识点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进步思想的原因,除了封建制度日益没落之外,还在于( )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知识点二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3.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具有与唐甄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魏源
4.黄宗羲在《山居杂咏》诗中写道:“锋镝(贬官)牢囚(牢狱之灾)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诗人创作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腐朽
B.歌颂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C.要求实行“工商皆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D.诗人主张采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改变现状
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知识点三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6.明末“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
A.政局动荡,统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
B.商品经济发展,“重商”思想占统治地位
C.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与现实相结合
D.明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7.下图是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的一位思想家的塑像,从远处看不清塑像下的名字,但是可以看出他背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彰显着他的思想火花烛照后世。由此可以推断此思想家应该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知识点四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8.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实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9.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某校举行《儒学是进步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的辩论赛,在陈述环节中有一方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请你指出它是哪一项( )
A.早期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而“以德治国”是我党反复强调的重要方针。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 董仲舒 朱熹 顾炎武
(1)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图片中的人物主要主张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所反映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2)图片中后三人的思想主张有着继承与发展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2005年9月《北京日报》报道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读到《黄宗羲全集》时感言:“我喜欢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忠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君主与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温家宝的感言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清单
一、1.(2)工商业者 2.(1)儒家经典 (2)是非标准 (3)私欲 3.资本主义萌芽
二、1.(1)①君主专制 (2)反专制 2.(2)②实践 ③天下郡国利病书 (3)崇实致用 3.(1)①物质 ②规律 ③客观对象 ④辩证法
对点训练
1.D [经济上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C [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认为不能将其作为教条随便套用,不然会产生“东施效颦”的恶果。]
3.B [题干阐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
4.A [题干体现了黄宗羲面对贬官和牢狱依然斗志高扬,坚持信念的精神,从而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与题干无关。]
5.D [民主启蒙思想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封建制度,由此分析只有D项具有反对封建君主制的含义。]
6.B [在古代中国经济领域,“重农抑商”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
7.C [材料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是由“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得来的,而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来的。因此,此塑像应该是顾炎武。]
8.A [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即“器”,而“道”(即事物的规律)则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没有“器”就没有“道”。]
9.A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是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都反对君主专制,反传统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10.D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封建伦理道德准则进行了批判,但他们也是儒家学者,并没有背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综合运用
11.(1)孔子主张实行“仁”和“礼”;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不一致。原因: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后三者主张维护封建统治。
(2)都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董仲舒增加了“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朱熹将儒学发展为理学;顾炎武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对君权限制的种种主张。
12.(1)君主是天下百姓的残暴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反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2)对黄宗羲民主思想的肯定。这体现了当代领导人坚持“以民为主,执政为民”的思想风格和行为准则。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要点 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部分封建官僚和道学家貌似圣贤,而实际上自私自利,成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明了封建理学的没落。另一方面李贽的言论也说明了随着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市民工商业者的兴起,一批先进的士大夫文人开始抨击封建传统思想,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出现了一股带有反封建性质的民主思潮。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答案要点 (1)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伪善,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倡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代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起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延伸
阅读教材,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要点 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而且他们都站在整个民族和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个封建王朝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