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难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3.感受人物形象,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其聪颖、机智的品质。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
【基础存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fù) 俄而(é) 舍去(shè) 撒盐(sǎ)
B.柳絮(xù) 相委而去(wěi)期行(háng) 无奕(yì)
C.差可拟(chà) 儿女(nǚ) 欣然(xīn) 何所似(shì)
D.友人惭(cán) 王凝之(níng) 乃至(nǎi) 尊君在不(fǒu)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急) 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
B.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D.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下车引之(拉,牵拉)
3.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入门/不顾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把“一倍”改为“二分之一”)
B.火热的夏天,酸奶、可乐、冰红茶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饮料之一。(去掉“之一”)
C.在古代,马匹数量之多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把“之多”改为“多少”)
D.全国各个城市开展“无烟日”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注重健康。(把“增强”改为“提高”)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的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广大群众反应强烈。
国民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将养成教育作为实施文明旅游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突出道德准则的规范教育和文明陋习的纠正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文明旅游不仅有赖于旅游者内心的自觉,制度约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放纵型”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更是不可或缺。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第一段的观点。
(2)根据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文明与山水同在
下联:______________
【阅读经纬】
(一)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7.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外大雪纷飞,屋内讲论文义,这是极为温暖的书香之家。
B.“柳絮”这个比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深刻。
C.“公大笑乐”有意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结尾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作者对谢道韫聪颖才气的赞赏。
8.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营造了一种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
B.“俄而雪骤”一句中的“骤”字传神地表现出雪下得急,为下文咏雪做了铺垫。
C.“撒盐空中”的比喻,表现了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毫无美感可言。
D.“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
9.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妙处。
10.“盐”跟雪有什么相似之处?“柳絮”和雪又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觉得哪种比喻更精妙?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11.某同学在学习《咏雪》后拟写了两副对联,请你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内容分别拟写出下联。
(1)上联:谢太傅咏雪乐育儿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
1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拓展迁移
【拓展阅读】
小时了了①
刘义庆
孔文举②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③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④。
【注释】①了了:懂事、明白。这里指聪慧。②孔文举:孔融。③李元礼:李膺,当时的名士。④踧踖:窘迫、尴尬。
14.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诣门者________
(2)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________
(3)人以其语语之________
1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孔 文 举 年 十 岁 随 父 到 洛 时 李 元 礼 有 盛 名 为 司 隶 校 尉。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7.作者笔下的孔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温馨提示: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
《<世说新语>二则》自主学习
【基础存盘】
1.D(A.“舍”读“shě”;B.“行”读“xíng”;C.“差”读“ch┓似”读“sì”)
2.C(顾:回头看)
3.B(A.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子女;C.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D.古义:拉,牵引,今义:引导)
4.C(正确的划分为:与儿女/讲论/文义)
5. D(在句末加上“的意识”)
6.(1)示例:公民不文明旅游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2)示例:和谐与风景共存
【阅读经纬】
7.C(没有“讽刺”的意思)
8.C(“毫无美感”说法错误)
9.“未若柳絮因风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和动态,精彩传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
10.盐和雪一样白,柳絮和雪一样轻且白,以柳絮喻雪更精妙,柳絮比盐更柔软更美,与雪的特点更相似。
11.(1)示例:陈元方敬父怒斥友人(2)示例: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12.陈太丘:守时守信;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元方:知礼明信。
13.示例:不失礼。因为友人失礼在先,对待这样不讲礼貌的人,就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答失礼也可)
【拓展阅读】
14.(1)到……去 (2)对……感到惊奇 (3)告诉
15.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16.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17.示例:聪明机智。(意思类似即可)
参考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兼备、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会被通报入内。孔融到他家门前,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啊?”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同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孔融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随后到来,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说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