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指导(共6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指导(共6单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02 12:39:2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求知与读书
  学习目标
  1.阅读
  (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2)了解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法,把握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
  (3)学习分析每篇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4)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2.写作
  (1)仿写课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句。
  (2)学习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注意论据的选择。
  (3)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种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使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3.口语交际
  (1)复述本单元中的任意一篇议论文,注意文章的论证思路,要抓住论点和各部分要点进行复述。
  (2)选择一个话题,明确自己的观点,构思后口头表达,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由一个选择题入手,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有创新意识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谈读书》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作者笔法灵活,比喻论证使表达显得生动。
  《不求甚解》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含义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2.阅读建议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言较浅显,宜先速读,了解文章梗概,再细读,分析理解本文论述的中心,然后抓住本文紧扣中心逐层论述的特点,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好处。
  (2)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时,首先应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句意、段意后,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本文的论点,自觉养成“格物致知”精神。
  (3)《谈读书》,可采用圈点批注式阅读的自学方法,阅读时直接在课文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识的烙印。可摘抄自己喜爱的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并背诵。
  (4)《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可先梳理结构提纲,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谈读书》有相似之处,可与之进行比较阅读。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对文中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
  (6)议论文阅读能力指导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准确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不能说读懂了文章。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大意。至于论点的概括,有的可选用文章的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事实和道理(包括科学、理论、名言、谚语等)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从文章的事实中看出道理,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论证是运用论据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问的逻辑关系纽带。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在议论文中,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纵式”结构;二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如“总论--分论--总论”式。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清楚各段落层次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议论文的语言主要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阅读议论文,要从整体到局部,注意抓住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句子、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3.相关知识
  (1)联想:指回忆时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应。有多种形式,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2)想象: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存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一般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它们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反复地有步骤地连贯地思考,提出前人未提出的问题,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要求有创新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与一般思维不同,主要表现在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条件有: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信念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以及有关的广博知识;追求事物的普遍性规律与结论;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周围环境(如切磋讨论)的激发等。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及绘图、写作等实践活动相联系。作为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第五单元 古代小说
  学习目标
  1.阅读
  (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养成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3)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讨论放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2.写作
  (1)学习古代小说细致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边熟悉的人。
  (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探究心得。
  3.口语交际
  (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
  (2)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智取生辰纲》通过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体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
  《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陋灵魂,将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香菱学诗》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展示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都给人以启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香菱虽然身份低微,但她聪颖坚毅,不甘心于粗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这一艺术形象很有典型意义。
  2.阅读建议
  (1)课前阅读《水浒传》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回,了解杨志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智取生辰纲》紧扣标题中的“智”字行文,学习中应以“智”字作为突破口。在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梗概;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应先排除语言上的障碍,熟读课文,能够分别复述曹操和杨修之间当前和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剖析文中重要细节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杨修和曹操不同的性格特征。
  (3)《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4)《香菱学诗》中有不少难懂的名词及术语,应当做好课前预习,细读注释,熟悉故事大意,了解香菱的身世和处境。全文重点写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应抓住本文的学习重点: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3.相关知识
  (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育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
  (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著。它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表现为对战争的精彩描写。
  (3)《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清人吴敬梓著。全书共55回,由许多彼此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主要内容是批评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着重抨击科举制度,刻画士人的种种丑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在艺术上,讽刺手法超过了以往任何作品。
  (4)明清科举制度简介:隋朝以前,我国职官制为察举制(魏晋以后称“九品中正”制),即由官吏或有声望的人直接推荐,政府“量才录用”。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取得入学资格的意思),入泮,游泮(周代诸侯的学校门前有半圆形的池,称泮水,学校称泮宫)。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闱,亦称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的举人,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府的兴衰历史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暗示了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第六单元 史传文学
  学习目标
  1.阅读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本单元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能概括全文或段落的要点。
  (3)在比较阅读中了解不同时期的史学家在记人叙事方法上的不同,了解不同流派词人的风格差异。
  (4)努力同古人作心灵的对话,领会中华民族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
  2.写作
  (1)能把所学文言文的篇或段改写成现代文。
  (2)能对历史人物作正确的评价并写成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
  3.口语交际
  (1)能复述所学文言文的内容。
  (2)能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
  (3)有感情地诵读千古传诵的诗文,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陈涉世家》描述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唐雎不辱使命》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隆中对》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展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词五首》的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
  2.阅读建议
  (1)以反复诵读为基础,了解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对于节奏的把握,主要按语意的相对完整来划分,例如“臣未尝闻也”中“未尝”不能从中断开。在划分节奏时注意以下几点:①主谓结构的句子要在主谓之间停顿,如“先帝/知臣谨慎”;②发议论、推论、反语语气的句子,句首有发语词,如“夫、盖、其”等,要在它们后面停顿;③若是诗句,要根据诗的节奏划分规律去划分。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及虚词,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文言文翻译是古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古文今译应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述原文的意思,译文通达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由于本单元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法,通过对比,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3.相关知识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等。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陈涉就是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在《陈涉世家》中,作者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________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2)《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33篇。《战国策》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谈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3)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4)词:又称长短句。远在六朝梁武帝时已有词的雏形。但是作为一种既适合于歌唱又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诗体,并在音节和句型的长短方面都形成一套固定的格局,是在中唐以后。至宋朝,词这种文学样式达到高度繁荣的境地,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特色的标志,故有“唐诗宋词”之称。第三单元 少年生活
  学习目标
  1.阅读
  (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字词。
  (2)抓住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
  (3)了解社会背景,把握小说主题。
  (4)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阅读小说的水平。
  (5)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2.写作
  (1)学会心理描写。
  (2)发挥想像力,进行探究,改写原文情节。
  3.口语交际
  (1)抓住文中富有哲理的话,结合社会和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针对课文提到的某些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
  《心声》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
  2.阅读建议
  (1)阅读小说,先要抓住故事情节。由分析故事情节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要素,是社会现实的具体体现,因此,由典型环境可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典型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从而分析出人物性格。典型人物形象是一类人的代表,又有独特的个性。应分析他与同类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注意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思想,还要由此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挖掘主题思想。
  (4)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来推理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5)品味关键语句。
  3.相关知识
  (1)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9年去南京求学,1902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立志通过文学影响,改变国民精神,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1906年在日本东京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俄国、东欧等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9年回国,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官员,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5月,发表了《狂人日己》。从此,他一直走在新文化的前列,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1926年8月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以后相继到厦门大学、广州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回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逝世,全部作品收集在《鲁迅全集》中。
  “鲁迅”的笔名是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五月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启用的。从此以后,“鲁迅”的名字扬名四海,尽人皆知。鲁迅为何取这样的名字呢?1920年底鲁迅跟许寿棠见面时对此作了解答,他说:“因为《新青年》编辑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思鲁而迅速之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取名“鲁迅”充分表达了他对母亲、祖国的热爱,以及时刻不忘奋力前行的严格要求。
  (2)小说简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既可以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既可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描写人物的行动和语言,也可以插入适当的议论;既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把高潮、结局提到文章的开头,这种写法叫倒叙。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并表现主题思想。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题思想服务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描写更为重要。
  情节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人物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第二单元 思想风采
  学习目标
  1.阅读
  (1)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这几篇课文或激情洋溢,或蕴涵哲理,宜细细品味,深入感悟。
  (4)进一步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
  (5)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6)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写作
  (1)练习写演讲词。
  (2)练习按书信的格式写信。
  (3)学习写一事一议的文章。
  3.口语交际
  (1)掌握演讲的技巧,并能在演讲中取得较好效果。
  (2)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词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词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
  2.阅读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学习重点:①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领悟、反思与批判;②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③“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④演讲词口语特色的体会。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阅读时加以体会。
  3.相关知识
  (1)演讲稿
  演讲稿也称演说词,是在群众集会上或一定场合中口头发表的讲话文稿。它是演讲的书面依据,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演讲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如各种典礼上的主礼人致辞,包括欢迎辞、答谢辞、开幕辞、闭幕辞、祝酒辞等,以及婚丧典礼上的贺词、悼词等,所以写演讲词时必须注意典礼的性质。
  (2)演讲词的特点
  ①针对性:写作演讲稿一定要把听众对象调查清楚,根据不同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状态以及兴奋点来确定演讲的内容。无的放矢,乱写一通,是万万不行的。
  ②传声性:演讲稿的句子要简短,句式要变化,语意要明白,声调要顿挫,语气要自然,便于演讲者调动声音技巧来表情达意。
  ③鼓动性:在表达形式方面,要调动修辞手法,如设问、反问、比喻、对比、排比、反复等,借以增强感彩,激发听众情绪。这样,演讲稿就会富有鼓动性。
  (3)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
  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正文: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敬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面应该加上一个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书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转行右侧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学习目标
  1.阅读
  (1)了解诗歌常识,体味诗歌的形象美、音乐美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能饱含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写作
  (1)学习一些古诗词及新诗的写作技巧。
  (2)根据个人兴趣,仿写、改写或创作一、两首小诗。
  3.口语交际
  (1)能和同学共同讨论正确的朗读诗歌的方法。
  (2)能和师、生交流读诗词的心得。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本单元课文是一组诗歌。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雪”都是他们抒情的对象。那么,在伟大的领袖人物的笔下,“雪”又会有怎样的特点呢?《沁园春·雪》会告诉你答案。
  《雨说》是一首爱之歌。“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令人感到活泼、可爱、美好。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
  《外国诗两首》收录的是《蝈蝈与蛐蛐》和《夜》两首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阅读建议
  (1)懂得诗善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2)从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人手,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
  (3)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4)熟读诗歌,最好背下来,感受诗歌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美。
  3.相关知识
  (1)词:又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前两类数量较多。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分为小令(约50字以下)、中调(约百字以下)、长调(百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词的押韵,不同于诗,哪一句押韵,押平韵仄韵,是一韵到底还是要变韵,均由词牌要求决定。
  (2)“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此而得名。“沁园春”,长调,114字,双调,上阕13句56字,四平韵;下阕12句58字,五平韵。“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