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 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 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6 15:1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春秋结束 战国开始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量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诸侯国减少,趋向大统一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及位置,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及对应的成语;
2、了解大变革时代生产工具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3、知道都江堰的设计者,掌握都江堰建造的意义。
一、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的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作“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往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工正(官名,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这是陈氏在齐国立足的开始。陈氏即田氏,古代“陈”“田”同音通用。
战国初年,以田氏为首的新兴地主集团,同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集团展开了长期斗争,意在篡夺姜姓君主之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齐国十余家大贵族陆续为田氏并灭。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沿用齐国号,变姜氏的齐国为田氏的齐国,这即所谓“田氏代齐”。
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争呢?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赵国得救
战 国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经典战法。



邯郸
大梁
桂陵
庞涓
孙膑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仍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孙膑还利用庞涓的弱点,采取增兵减灶的战术,诱其就范,最终大败魏军。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战国战车
战国武士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顾名思义,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同春秋时期相比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的特点?
①战争规模大; ②参战兵力多;
③持续时间长; ④交战区域广;
⑤战争更加残酷。
设想一下,当时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醋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1、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商鞅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变法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普及使得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壮大。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纷纷通过变革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图富国强兵,使得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2、目的:
4、改革者: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
秦孝公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取胜
商鞅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成为最强盛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富
强兵
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改革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过程曲折。我们在改革中要做到
1.顺应历史潮流 2.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3.符合本国国情。
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并联系当前改革,你有什么启发?
1 修建
3 功能
4 影响
2 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天府之国;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美丽的都江堰
从都江堰的建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古代劳动人民很有才智
2、古代人民很注重兴修水利……
李冰石像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兼并
战争
七雄并争
一统中国
课堂练习
1、 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2.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句话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的范围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C
D
课堂练习
3.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4. “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都江堰 D.故宫
A
C
课堂练习
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
C.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6.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①禹 ②周幽王 ③商鞅 ④李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C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著名战役
名称
战争特点
战争结果
商鞅变法
背景
目的
时间、人物
内容
作用
都江堰
修建
构成
功能
影响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