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
)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历史课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本课在教材内容选择、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安排上,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课侧重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对宋代强化专制集权措施及影响,并由此对宋代历史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本课以问题链为引领,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建构逻辑层次,理解两宋历史,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在教学活动安排上,本课运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保证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本课系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一课。从教材地位来说,本课上承唐末以来政权分裂、割据、对峙的局面,下接辽夏金元的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介绍了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措施,以及其面临的民族对峙局面,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教材内容而言,本课共有四个子目,涵盖了宋朝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面临的危机、应对方案,以及宋朝历史的最终局面,顺应历史发展脉络,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有着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两宋时期的部分知识,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认知水平的发展阶段,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
1.以“王朝的选择”为线索,创设历史情境,设置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当时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两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措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设置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辨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材料,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宋代的政治、军事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形成对宋代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3.组织小组活动,对宋朝的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北宋的政治、军事措施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正确理解宋代历史,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揭示其现象背后深层的因果关系,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宋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及其影响;王安石变法未能达到强兵目的之原因;评价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措施的影响。
2.难点:王安石变法未能达到强兵目的之原因;评价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措施的影响;理解宋代在政治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其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为一本纲要型教学用书,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纵向来看包括了自北宋到南宋的历史阶段,横向来看则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多方面措施。要在40分钟内完成所有内容,无疑是一种挑战。对此,本课的处理思路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对课本内容进行二次处理。
第一,合理设置详略。为了突出宋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课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取舍,将重难点放在专制集权措施的确立及巩固上,即处理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上,而对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则是一笔带过。为此,本课将第二目中的“边疆压力”置于开头,简要介绍宋代面临的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将学生置于宋代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情境之下,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宋代历史进行观察、分析,便于培养其时空观念;同时也能引发学生思考:宋代在经济、科技上如此发达,为何在与北方民族交战中处于劣势,从而导入本课。
第二,善用史料证据。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宋朝的专制集权措施,本课设置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证据,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理解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为何没有达到强兵目的,本课通过列举表格数据和史实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及北宋建立之初的基本政治方针,因此其改革注定无法产生根本改变。通过大量史实证据,做到“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第三,问题推动教学。高中学生大多能有意识地描述历史事物,但其描述中的历史证据意识和方法尚有欠缺。因此,本课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理清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不仅将其描述出来,还能揭示宋代经济、科技如此发达和民族关系处于劣势这对矛盾背后深层的因果关系。本课以“王朝的选择”为线索,将课本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逐步思考:王朝建立选择采取何种措施以摆脱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面对宋初专制集权措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统治者选择如何对其完善?在北方民族的边境威胁之下,南宋王朝选择如何应对,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通过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对历史进行解释,不断接近宋代历史的真相,锻炼其历史解释能力。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对宋代历史的已有印象,补充展示《清明上河图》、宋代的火药箭、泥活字板和指南针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在民族关系上又是怎样的局面”。??
n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宋代的历史已有一定印象,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学生能够提到宋代的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通过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展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概述北宋为缓解辽、西夏的边境威胁所采取的措施,引发学生思考:“宋代作为一个经济、科技如此发达的朝代,为何在民族关系上处于守势地位”。
n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宋代的这一系列措施的产生与宋朝初年就定下的基本方针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知】
展示本课线索:王朝的选择——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设计意图:宋朝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矛盾”,正是因为其在建立之初就设定了一系列基本方针,也就是这个王朝在面临国家重大问题时做出的选择。以“王朝的选择”为线索,串联整课内容,便于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选择一:专制集权的加强
1.建立王朝
展示《雪夜访普图》,指出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在赵普的建议之下,选择先向南后向北的策略,实现王朝的局部统一。
n设计意图:借用课本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将北宋建立之初是如何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笔带过,保证学生在理解宋代历史整体脉络的同时,有详有略,突出重点,便于理解、记忆。
2.强化专制
①展示材料——宋太祖问策赵普,请同学阅读课本,找出宋初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并回答。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n设计意图:通过对话的方式,降低材料解读的难度,节省阅读时间。通过阅读课本,将知识点落实到课本中,保证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材料概括能力。
②分别展示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请同学阅读课本后,结合示意图,分析宋初是怎样分散各级机构权力的。
n设计意图:以示意图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结构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请同学叙述宋初是如何分散各级机构权力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证课堂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③带领学生概括上述措施体现了宋初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方针,形成板书。
n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宋初削弱地方权力、分散各级事权、坚持崇文抑武的一系列措施,在此基础上概括宋初统治者的治国方针,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概括能力。
3.评价措施:
展示三则材料,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讨论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并进行结论分享。
材料一: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二: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募兵过滥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主帅对士兵的素质、装备、数量、训练全不了解。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设问: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n设计意图:借助历史史料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培养学生的理解材料和提炼观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
选择二:杯水车薪的变革
引导学生思考,在宋初强干弱枝、分散事权、崇文抑武的方针影响下,国家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国家该走向何处?又面临着何种选择?
n设计意图: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站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思考,呼应本课线索“王朝的选择”,同时引出第二部分的内容。
1.变法概况:
组织学生观看王安石变法相关视频,概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出:王安石变法目的为富国强兵。
n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知识素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优化课堂设计。同时,视频的形式,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变法效果:
展示材料,组织学生活动:王安石变法为何没有达到强兵的效果?
n设计意图:借助表格数据,将宋神宗年间的兵额数和宋朝开年的兵额数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王安石变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宋初的基本方针,理解王安石变法没有实现强兵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呈现故事,丰富材料形式,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选择三:“基本国策”的延续
概述: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退保南方,建立南宋政权。进而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是选择挥师北上,还是屈居一隅?
n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串联整课,呼应本课线索“王朝的选择”,便于学生构建两宋时期历史的整体框架。
呈现四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宋高宗对岳飞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如此转变?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1134年)“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
(1137年)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实监其(岳飞)军。
1142年,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
——《宋史·卷二十八》
n设计意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材料,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材料的能力,深化对材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和追问,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升华领悟】
梳理本课脉络,形成知识小结:是在这种“内外皆柔”的政策之下,宋朝维护王朝内部的稳定,但也导致了其在民族关系上处于守势地位。展示材料,并进一步追问:宋朝这种“内外皆柔”的政策有何利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叶适《水心别集》
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换来双方长期的缓和局面,因此,北宋于
1004
年复置雄州榷场……“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杨帆《北宋雄州榷场初探》
n设计意图:梳理脉络,建构起知识的整体框架。通过提供不同角度的材料,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形成对北宋历史的客观认识,进而理解北宋作为一个经济、科技如此发达的朝代,在民族关系上处于守势地位的深层因果关系。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总结全课,呈现邓小南教授对宋代历史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北宋历史。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中国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邓小南
n设计意图:通过辩证地评价宋代历史,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基础上,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八.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
能够知道两宋时期的政治、军事措施,掌握重要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了解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状况,形成知识框架。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属于,对宋代的政治、军事措施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解释,形成对宋代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认识。
2.评价方法
课上以学生互评为主,课后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3.评价过程
经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北宋的基本方针对宋代历史的影响,并进行展示。展示后,由学生互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评价宋代专制集权措施的小论文。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题为“王朝的选择”,主要学习北宋初年的一系列强化专制统治的措施,以及其反映出来的治国方针,继而探究这一系列措施、方针在随后的宋代历史中得到了怎样的延续,产生了何种影响。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参与课堂,培养解读史料、解释历史的能力,最终形成对两宋历史的正确认识。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尽量做到:将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宋代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为何没有达到强兵目的等,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还引用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例如《宋史》、《涑水纪闻》等文献专著及课本的已有材料,让学生“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但从课程设计和实践效果看,本课只提供了一种处理新教材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其一,宏观感知历史。本课是以两宋时期的历史发展为视角,聚焦宋代的专制集权措施,探究宋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感受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鲜明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宋代历史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而另一种思路则是,横向比较宋代与其他不同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由此看待宋代专制集权措施的特点。这种角度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的纵深,并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更为清楚地认识不同朝代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异同,感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过程,从而形成对历史的宏观感知。
其二,辩证理解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以“王朝的选择”为线索,侧重分析宋初的基本方针对宋代历史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其中的负面影响,即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并以此为线索,贯穿整课。但事实上,历史叙述具有开放性。这些基本方针虽然产生了一定消极作用,但也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为了帮助学生辩证理解历史,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引用了南宋学者叶适的话,认为宋代“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引导学生思考其“内外皆柔”的措施究竟给宋代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并辅以北宋雄州榷场的相关资料和宋代文人大家的画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放性讨论。
其三,多元叙述历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极具特色的一个朝代。对于宋代历史的分析和评判,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对于如何评价宋代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乃至分析王安石变法未能强兵的原因,本课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列举诸多史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事实上,高中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多阅读、多积累,而这些阅读的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应当有学生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的过程。但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缺乏搜集史料的过程,在讨论过后,也只能通过简短的课堂发言进行叙述,分享讨论结果。为此,本课在课后布置了撰写小论文的作业,深化其理解的宋代历史。此外,关于这一问题,可能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研究性学习,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撰写历史小论文、编排历史剧等形式,将其理解的宋代历史描述出来,生动形象地揭示宋代经济、科技之发达和民族关系处于劣势这对矛盾背后深层的因果关系。这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史料去伪存真的实证意识,以及锻炼其解释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的能力。(共19张PPT)
宋代历史初认识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史学家
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中国学者
余秋雨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指南针
火药箭
北宋泥活字版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代历史初认识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岁币”
“岁赐”
王朝的选择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选择一:
专制集权的加强
选择二:
杯水车薪的变革
选择三:
“基本国策”的延续
《雪夜访普图》(局部)
选择一:专制集权的加强
960年建立
963年灭
963年灭
965年灭
975年灭
978年献土
978年献土
971年灭
979年灭
材料出自:《宋史·赵普传》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宋初是怎样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
材料出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皇
帝
三
司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枢密院
台
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御前会议
参知政事
(副相)
宋初是怎样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
枢密副使(执政)
四监司
分散各级机构权力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卷43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宋初是怎样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
抑制武将势力,抬高文官地位
宋初是怎样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
上述措施反映的宋初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方针:
强干弱枝
分散事权
崇文抑武
材料一: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
——范祖禹《范太史集》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思考·讨论
强化专制集权,维护国家安定;
材料二: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募兵过滥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
朝廷负担沉重,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
积贫积弱
材料三: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主帅对士兵的素质、装备、数量、训练全不了解。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
——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建议:
小组长
—根据组员特长分配任务。
推动者
—推动讨论深入开展,勇于发言。
书记员
—负责概括、记录讨论内容。
发言人
—负责解说本组观点。
范仲淹(989~1052)
王安石(1021~1086)
(宋仁宗)
庆历新政
选择二:杯水车薪的变革
(宋神宗)
1069年,熙宁变法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兵农合一)
富国
强兵
王安石(1021~1086)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王安石变法效果如何?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北宋禁军、厢军兵额数(部分)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朱舸《兵制对北宋国防开支及军事实力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为何没有达到强兵的效果?
探究·思考
(熙宁元年)王韶曾上书提议对边境进行治理。宋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改任著作佐郎。经略使李师中说:“王韶这样做是想侵占边境的弓箭手的田地,他又打算将市易司移到古渭,我担心这样会搞得得不偿失。”王安石支持王韶的意见,为此罢免了李师中,让窦舜卿接替他,并派李若愚对此事进行调查。
——宋史·卷三百二十八
选择三:“基本国策”的延续
(1134年)“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
宋高宗的态度为何发生转变?
材料出自:《宋史·卷二十八》
宋高宗《赐岳飞书》
1142年,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
(1137年)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实监其(岳飞)军。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高宗即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1141年,绍兴和议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
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换来双方长期的缓和局面,因此,北宋于
1004
年复置雄州榷场……“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杨帆《北宋雄州榷场初探》
宋代历史再认识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
苏东坡
欧阳修
文天祥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中国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邓小南
谢
谢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