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①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②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结论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
①通过测量、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验证,其本质就是想法把三个内角集中在一起转化为一个平角,其方法可以用拼合的方法,也可以用引平行线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同学们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和获得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教学法
教
具
课件、三角板、三角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听故事明道理1、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三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
老二很纳闷……
2.分组讨论,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3.观看动画演示验证过程。4.分组讨论,如何用几何语言进行数学推理证明。5.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证明过程。
生:边听故事边思考。
师:为什么老二不能和老大一样大呢?
生:老大是直角90°,如果老二和老大一样大,三角形就有两个90°,再加上老三,三个内角的和超180°,而三角形内角的和应该是180°。
师:用多媒体演示量,拼,折等三种方法。
师:验证方法不是推理证明,验证方法存在误差,且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有无数个,因此,必需要用几何语言进行数学推理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上到讲台,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适当渗透环保知识。
培养学生小组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用信息技术初步检测验证。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动手操作、实验说明,以引起学生思考理论说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培养多元化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
活动2:学会应用1.根据已知条件填空2.(1)在△ABC中,∠A
:∠
B:
∠
C=
1:
2:
3,求∠
B的度数。A.
30°
B.
60°
C.
90°
D.
120°
(2)在△ABC中,∠A
=80°,∠B=∠C,则∠B
=(
)A.
50°
B.
40°
C.
10°
D.
45°
3.
如图:在△ABC中,BD是AC边上的高,∠C=∠ABC=2∠A,求∠DBC的度数.
师生共同探索求解: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进行计算。
解法二:
∵
∠A
:∠B:
∠C=
1:
2:
3,
∴
∠B=2∠A,∠C=3
A又∠A+∠B+∠C=1800
∴∠A+2∠A+3∠A=1800∴∠A=300,∠B=600,∠C=900。生:(1)∠A
:∠B:∠C=1:2:3∠A+∠B+∠C=1800∴∠B=180°×=60°(2)
∠A+∠B+∠C=1800
∠B=∠C,∴∠B=(180°-∠A)÷2=50°
解:设∠A=x°∵∠C=∠ABC=2∠A∴∠C=∠ABC=2x°又∵∠A+∠ABC+∠C=1800∴x+2x+2x=180∴x=36∴∠C=2x=72°又∵BD⊥AC∴∠BDC=90°∴∠C+∠DBC=90°∴∠DBC=18°
使学生养成说理的思维习惯,培养逻辑能力、论证能力设比份为x求解是常用方法。利用比例得出倍分关系求解,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应用定理进行说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利用平行线说理更快捷。
活动3:动动脑,比一比(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直角。(2)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钝角。(3)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
个锐角。
师:三角形的内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类型,那这几个角在三角形中可以有几个?
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用反证的方法进行推理。
5、回顾与小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作业:教材第3、4题
生:口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生:补充师生:共同回顾小结。生:课后规范作业。
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初步学会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练习第3题(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
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设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便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拼图说出结论成立的理由,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学生易接受.2.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3.结合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