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第1课时 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初期阶段
1.特点:区域内往往①城镇很少,②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
二、成长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 不协调。
3.主要问题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初期阶段
1.“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③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随着煤、铁资源的开发,五大湖周围地区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匹兹堡位于煤田中心地带,利用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2.下列工业区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是( )
A.德国的慕尼黑 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C.“硅谷”高技术工业区 D.美国东北部地区
答案 D
解析 日本国内资源贫乏,主要依靠进口原料发展工业;德国的慕尼黑、美国的“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区,对原料依赖性不大。
知识点二 成长阶段
3.关于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
答案 C
解析 区域发展成长阶段,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伴有盲目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4.美国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形成于区域发展的哪一阶段(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答案 B
解析 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不会形成城市群。
方法技巧练
区域发展初期的特点和人地关系的分析方法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地矿技术人员在松嫩平原中部发现了大型油气田——大庆油田。松嫩平原由于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据此回答1~3题。
1.如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水、气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松嫩平原中部,一片茫茫荒原,人烟稀少,当时处于区域发展的(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3.1976年,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首次突破5 000万吨,此时可能发生的是( )
A.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简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微弱
B.大庆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
C.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
D.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1.B 2.A 3.B
解析 本题以大庆油田开发为例,考查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的影响及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与人地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1)根据气、油和水的密度差异推断,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天然气、石油、水。
(2)根据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人地关系特征可正确选出2、3小题。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区域发展初期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一、选择题
1.关于美国匹兹堡钢铁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地铁矿丰富,发展钢铁工业的原料充足
B.煤炭资源丰富,附近有优质的大煤田
C.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D.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消费市场广阔
答案 A
解析 美国匹兹堡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主要来自五大湖的西部,利用五大湖及其连通运河运输。
2.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起来的大型传统工业区是( )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
答案 A
解析 日本国内资源贫乏,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燃料发展工业。
3.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期阶段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4.下列处于成长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地区)是( )
A.内蒙古东胜 B.山东东营 C.辽宁阜新 D.江苏苏州
答案 A
解析 山东东营、辽宁阜新、江苏苏州发展时间较早,大多处于转型阶段,而内蒙古东胜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势头较快,处于成长阶段。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5~6题。
5.秦汉时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的( )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6.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地关系是( )
A.基本协调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严重
答案 5.A 6.A
解析 关键抓材料中的重点词语:“人稀、火耕、早夭”理解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特征。秦汉时期人类对环境影响微弱,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也较少,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读下图,回答7~8题。
7.下列属于利用区内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的产业为( )
①制茶业 ②石油化学工业 ③棉纺织业 ④稀土冶炼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该区域在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应( )
①在沿海各地围海造田 ②增加水稻种植面积 ③注重中、低产田的改造 ④保护和恢复沿海湿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7.B 8.D
解析 本区域为环渤海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盛产经济作物棉花,不利于茶树和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在开发利用中应注重石油资源的开发、对盐碱地的改造和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附近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条件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里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材料二 美国五大湖地区图
(1)图中A是________湖,其西部是重要的________(矿产)产区。
(2)图中B是________市,C是________市,E是________市,有“汽车城”之称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享有“钢都”之称的是______(填字母)。
(3)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__(矿产)的运输方向,实线箭头表示________(矿产)的运输方向。
(4)图中各城市共有的工业部门是________工业,该工业布局的方式属______型,发展该种工业的有利条件有:
资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业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苏必利尔 铁矿
(2)芝加哥 底特律 匹兹堡 C E
(3)铁矿石 煤炭
(4)钢铁 资源 煤、铁资源丰富 五大湖和运河的便利、廉价水运 农业基础好 开发历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
(5)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上也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原因: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与外部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解析 第(1)、(2)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填写。第(3)题,通过五大湖自东向西运输的应为煤炭,自西向东运输的为铁矿石。第(4)题,可结合教材及材料一回答。第(5)题,可结合成长阶段的特点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
第2课时 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转型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人地矛盾加剧。
3.主要问题:出现③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4.发展要求:调整④区域产业,寻求新的发展。
四、再生阶段
1.特点:区域又产生新的增长活力,区域经济复苏。
2.主要措施
(1)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⑤产业结构
a.运用⑥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
b.减少⑦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
c.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⑧新兴工业部门。
d.发展⑨高新技术产业。
(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3.人地关系:逐渐由 紧张走向 协调。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三 转型阶段
1.有关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答案 A
解析 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四 再生阶段
2.有关区域发展再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B.集中力量发展传统工业
C.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区域经济复苏
D.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答案 CD
解析 在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减少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区域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3.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生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成长阶段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再生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初期阶段
答案 C
解析 区域发展中的再生阶段,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方法技巧练
区域经济复苏的措施的综合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下表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下图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结合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8年 2005年
第一产业比重(%) 20.0 12.8
第二产业比重(%) 64.3 49.6
第三产业比重(%) 15.7 37.6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
(3)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工业。
(4)试分析图中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答案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钢铁 森林
(4)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1)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区域内煤、铁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先进,为其发展机械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国家对东北工业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结合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5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从20%和64.3%下降为12.8%和49.6%,而第三产业从15.7%上升到37.6%,在三大产业中仍以第二产业为主。(3)由图中工业联系可以看出A、B分别为钢铁工业和森林工业。(4)图中产业结构的优点可以从利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做答。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区域经济复苏的措施
一、选择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2.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3.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B项中各城市的兴起与自然资源的开采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第2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应“禁止”开采,而应采用新技术,延长资源开发年限。第3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下图反映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4~6题。
4.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5.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6.图示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B.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减少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答案 4.B 5.D 6.A
解析 第4题,18世纪60年代工业开始起飞的是英国,而德国、美国开始于19世纪左右,俄罗斯则更晚,将选项中的不同城市和以上国家对应即可。第5题,考查对发展中国家关于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A、B两种认识是偏激的,没有从哲学的辩证观点加以分析;而C项对于 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合实际。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环境质量会不断提高。
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关系图”,回答7~8题。
7.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时前后生活质量指标是最高的,故应该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控制在P附近
B.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活质量指标的下降
C.英国环境污染的加剧在T时段之前就已经出现
D.英国环境污染的加剧在T时段之后才出现
8.英国经济发展给我国的启示是( )
A.工业化初期可以忽略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B.不能忽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否则后期治理的代价是昂贵的
C.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
D.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财富和产品
答案 7.C 8.B
解析 英国最先开始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随之出现环境污染,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由英国的工业化道路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绝对不能忽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否则后期治理的代价是昂贵的。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五大湖地区发展起来的条件是什么?
(2)联系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图乙,简要分析美国五大湖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方向和原因。
(3)该工业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整治中主要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美国五大湖地区此时处于区域发展阶段的转型阶段,人口主要迁向美国西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该地区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恶化,而此时的西部和南部正处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经济蓬勃发展,环境污染很少,因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不同阶段的区位条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有利条件主要有交通和资源。第(2)题,美国人口的迁移主要从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加以分析。第(3)题,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从环境治理、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