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梅雨与农业
教学内容:
能结合锋面知识说出准静止锋的形成机制;
解释江淮准静止锋与梅雨的关联;
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冷锋
暖锋
★冷、暖锋面判读☆
★
天
气
图
★
符号
复
习
与
回
顾
:
导入新课:
1.概念: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慢或长时间在一地徘徊,这种锋面称准静止锋。在它的控制下,常造成该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一、准静止锋:
2. 符号
3.天气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雨区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持续性降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浙江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天气连续闷热阴雨,使人感到潮湿难受,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黄梅天”,因为“黄梅天”时节正值江南梅子黄成熟之时,所以“黄梅天”又叫“梅雨”或“黄梅雨”,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因此人们又给“黄梅天”起了一个别名,叫做“梅雨”。
1、梅雨季节在什么时候?
2、为什么称这样的天气是“梅雨”?
二、江淮准静止锋与梅雨
江淮准静止锋
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6-7月间),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称为梅雨天气。
太平洋暖空气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向北撤退。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
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阴云笼罩,出现绵绵阴雨或阵性降雨。
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最长时间可持续两个多月,还引发过罕见的大水。“雨打黄梅头,四五时日无日头”这句谚语正好说明了梅雨季节阴雨连绵的主要特征。而梅雨时节短的年份梅雨仅仅几天,常有伏旱发生。你知道吗?相对正常梅雨而言,人们所说的“早梅”,“迟梅”,“空梅”都属于异常梅雨,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1、什么是“入梅”和“出梅”?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梅雨持续时间的长短,降水量的多少是夏季风强弱的直接体现。
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北移到江淮地区的时间早,梅雨开始时间也早;
但有些年份夏季风过强,雨带直接跃过江淮,致使江淮地区出现“空梅”.
三、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梅雨是个大水库,对春播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梅雨会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梅雨过长会形成洪涝灾害;过短会出现“短梅”或“空梅”现象,导致旱灾,严重影响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生长。
梅雨天气一般历时1个多月,此时降雨量大,地面积水,空气湿度大,太阳辐射弱。双季早稻正处于生长中后期的孕穗成熟期,植株茂盛,透气性差,易发生纹枯病等病害。另外,如造成涝灾则危害更大。孕穗期受涝,部分稻穗会死亡,有的虽然抽出穗,但多畸形稻、无小穗的穗或空瘪粒的穗;抽穗期受淹,植株缺氧,致使根系早衰甚至腐烂,不能吸收足够的养分,造成叶片早衰,因此会产生白穗、畸形穗,多秕谷,对产量影响大;水稻成熟期如遇连续阴雨,会因田间湿度过大,造成稻穗发芽。
(1)对水稻的影响:
(2)对蔬菜等的影响:
大部分蔬菜抗涝能力较弱。梅雨天气过长,会因土壤水分含量过大使蔬菜种子缺氧而霉变或使根系周围缺氧,造成植株生长减慢,甚至整个植株死亡。
梅雨季节多阴雨,少太阳,空气闷热潮湿,大量雨水形成地表水夹带着多种物质流入养殖水体,使养殖环境变化较大,各种病害微生物活跃,养殖水体水质容易恶化缺氧,鱼病容易发生,养殖对象更易发生缺氧浮头,产生病害。
(3)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习题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