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械运动(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09-02 14:29:58

文档简介

《机械运动》学习任务单
姓名
任务一
在图中选取你所要研究的对象,根据参照物判断其运动情况或根据运动情况确定参照物,填写下表
研究对象 参照物 运动情况
     
     
     
     
     
     
任务二
1m/s= km/h
1km/h= m/s
1m/s 1km/h(填“>”、“<”或“=”)
任务三
拓展训练
你有登高远眺的体验吗?在高山顶上眺望远处时会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线”。如果飞机起飞不久还在继续爬升阶段,你通过右边的舷窗看到的应是哪一幅图?( )(共22张PPT)
飞舞的流萤
奔驰的骏马
刺破夜空的流星
奔跑的运动员
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望春初级中学 章世艳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运动;
位置不变叫静止。
研究的对象
参照物
竹排

竹排

位置改变
竹排是运动的
位置不变
竹排是静止的
树木

位置不变
树木是静止的
相对
相对
相对
运动情况
(不同的物体选择同一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谁运动最快?
人步行
自行车
蜗牛
猎豹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吗?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较直观的方法:
①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
菲尔普斯
男子100米蝶泳
刘子歌
女子200米蝶泳
50秒58
2分00秒75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物体运动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 =
路程
时间
v =
s
t
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m/s
读作:米每秒
意义:物体每秒钟运动多少米。
常用单位:km/h
人步行速度1~1.5m/s
声音的传播速度(0℃空气中)331m/s
真空中光速3×108m/s
谁快?谁慢?
谁快谁慢
12分钟体能测试
5000米
4500米
4000米
1
2
3
12分钟到
谁快?谁慢?
100米
13秒
12秒
14秒
谁快谁慢
1
2
3机械运动(第1课时)
望春初级中学 章世艳
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
2、了解参照物。
3、理解速度和公式,了解速度的单位。
教学重点:1、了解参照物
2、速度和公式。
难点:参照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前播放《红星照我去战斗》及相关动画)
展示四幅动画,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衍伸至整个宇宙,发现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2〉运动和静止的区分
设问:再次观察课前播放的动画,请分析画中各物体的运动情况。(发现有物体不动,这与之前得到的“宇宙间的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相矛盾。为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我们平时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看被研究的物体对于这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判断研究的物体是否在运动。
得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中,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通过分析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能够知道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情况。)
回忆:回忆课前动画,体会研究对象、参照物及运动情况的关系。
竹排相对人,位置不变,所以竹排相对人静止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
②竹排相对山,位置改变,所以竹排相对山运动
不同的物体选择同一参照物运动情况不同
③树木相对山,位置不变,所以树木相对山静止
(本例可由学生自主分析)
活动:再次观看课前动画,完成学案中的任务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及编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体会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江中游”与“两岸走”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
〈4〉运动快慢的比较
设问:①100米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据什么判别某一运动员跑得快?
②运动员在未到终点的途中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运动快慢?
得出: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通过的路程。即在时间相同或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比较它们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的路程越长的,运动得快。
(2)相同的路程比运动的时间。即在路程相同或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长短,运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设问:菲尔普斯男子100M蝶泳与刘子歌女子200M蝶泳,谁更快?
(两种方案:计算通过单位时间所需时间或计算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对于两种方案都给予肯定。)
2)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速度公式:,即(两个变形公式)
4)速度单位:米/秒,千米/小时(注意:读法,意义)
三、新课回顾
四、课后作业:完成学案中的“任务一”和“任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