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篇》研读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闻两篇》研读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02 17: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战争
第一课《新闻两篇》研读导学案
设计人: 审阅 审核
【教材简析】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织材料。课文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例如:毛泽东的《新闻两篇》,报道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南阳战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
【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导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导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导学方法】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录音机、磁带、一份报纸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积淀·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 〉退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歼〈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 锐不可当: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6、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思维链接·目标定位】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3、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合作研读·整体感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关键品析·重点强化】
1、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疑难诊治·突破难关】
1、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2、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拓展延伸·刷新目标】
1、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2、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归纳反思·留下精彩】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首要点
课前自主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