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研读导学案
设计人: 审阅 审核
【教材简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导学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导学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导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自主积淀·初步感知】
一、预习导学: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 , 朝人, 家。诸葛亮,字
曾隐居隆中,后做 丞相。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给加点字注音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 亮 屏 人 倾 颓 度 德 量 力 信 大 义 猖 獗 吴 会 殆 存恤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乐毅 汉沔
【思维链接·目标定位】二、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诚如是 日
【合作研读·整体感悟】1、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
3、句式 (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关键品析·重点强化】1.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疑难诊治·突破难关】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 孙: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拓展延伸·刷新目标】4、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请再找出文中正面和侧面描写的例子。
【归纳反思·留下精彩】四、练习反馈
1、凡三往,乃见。即是 的故事。
2、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七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七回.doc" \t "_parent )
司马徽再荐名士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七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七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七回.doc" \t "_parent ) 。
第三十八回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 )决策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战长江孙氏报仇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 ( file: / / / E:\\九上六单元\\隆中对\\第三十八回.doc" \t "_parent )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关、张不悦。
课首要点
课前自主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