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件-第三单元 第14课 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北师大版(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件-第三单元 第14课 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北师大版(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09-16 19: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器人的“感觉器官”
本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机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它们的感觉器官是由各种传感器构成的,如声敏传感器听觉,化学传感器——味觉,压敏、温敏传感器——触觉,气敏传感器——嗅觉,光敏传感器——视觉等。
机器人的“触觉”
机器人必须有“手”和“脚”,这样它才能执行电脑发出的“命令”,“手”和“脚”不仅能够执行命令,它们还应该具有识别的功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触觉”。大脑要控制手、脚去完成指定的任务,也需要依靠手和脚的触觉所获得的信息反馈回来,以调节动作,使动作适当。因此,应给机器人装上一双会“摸”的、有识别能力的灵巧的“手”。这双手装有带弹性触点的触敏元件(如灵敏的弹簧测力计),当触及物体时,触敏元件就会发出接触信号,否则就不发出信号。这些信号传输到机器人的电脑里,就有了触觉信息。
机器人的“视觉”
人的眼睛是感觉之窗,人有80%以上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机器人的“视觉”系统与人的视觉系统类似,是通过一些复杂的视觉传感器获取信息的。
当然,视觉传感器的能力不同,视觉系统的处理能力也不同。简单的可以进行条码检测、识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复杂的可以识别物体的形状、色彩等。
目前,先进的视觉传感器具有高度细致的自动检测能力,能够在几英寸到几英尺的距离范围内捕捉多个产品特征的细节信息,因此它能够实现过去需要多个传感器才能完成的检测工作。
机器人的“嗅觉”
人能够嗅出物质的气味,分辨出周围物质的化学成分,这是由上鼻道的黏膜部分实现的。在人体鼻子的这个区域,只有五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却分布有五百万个嗅觉细胞。嗅觉细胞受到物质的刺激,产生神经脉冲传送到大脑,就产生了嗅觉。
机器人的鼻子是用气体自动分析仪做成的。这种分析仪有一个由化学物质构成的探头(相当于鼻黏膜)。当它遇到某些种类气体的时候,它的电阻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通过电子线路作出相应的显示,用光或者声音报警。用这种嗅敏仪可以查出埋在地下的管道漏气的位置。
机器人的“听觉”
人的耳朵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声波扣击耳膜,引起听觉神经的冲动,冲动传给大脑的听觉区,因而引起人的听觉。机器人的耳朵通常是用“微音器”或录音机做的。现在用一种叫做钛酸钡的压电材料做成的“耳朵”比人的耳朵更灵敏,即使是火柴棍那样细小的东西反射回来的声波也能被它“听”得清清楚楚。
拓展与练习
情景:机器人灭火是将一个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放在一间模拟的四室一厅的单元房间里运动,找到一根燃烧的蜡烛并尽快将它扑灭。蜡烛代表房间里燃起的火灾,模拟了现实家庭中机器人处理火警的过程。
请回答如下问题:
? (1)机器人如何能够找到火源?
(2)什么情况下适合机器人灭火?
?? (3)目前实际生活中的灭火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THE EN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