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诸葛亮和小皮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其组成的13个词语。认识部首“竹”字头。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6个生字。
2.通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帮助。人人都有聪明才智,人多智慧多。
教学重点难点:看图理解词语:水深流急。能用“先……,再……,最后……”的句式把诸葛亮指挥士兵过江的方法说清楚。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收集了解诸葛亮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引入课题
1.简单介绍“诸葛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诸葛亮吗?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是一位军事家。《三国演义》书里有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你们能说一说吗?
生:空城计、草船借箭……
2.师:是啊,他善于用兵,足智多谋,被后人看作智能的化身。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有关他的一则小故事。(出示课题:诸葛亮和小皮匠)
3.指名读课题。
4.学习生字。
匠(“匠”书空)
请在书后的田字格里描一描,写一写。
师:“诸葛亮”姓什幺你们知道吗?“诸葛”是复姓,你们还知道哪些姓是复姓?(欧阳、司马、南郭、东郭、上官……)
5.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整体感知课文
(1)开火车读课文(每人读一句),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呜呜呜,火车开起来,我们坐车厢,一节一节连起来,看看火车有多长。”)
(2)出示句子,评选“金话筒”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
(评选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带点字的音,读通句子。)
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
诸葛亮让士兵站在江里架人桥。
(3)学习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请小老师带读。
问:你已经认识其中的哪些字,说说你是怎幺认识的?
交流
(4)复习部首查字法,查出“筏、礁、撞”三个生字。
(5)认识部首竹字头。(演示由“竹”变成“ 竹字头”的过程)
读读字典里的“筏”的意思,理解“木筏”这个词语。
你是用什幺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6)比较形近字“击—出”、“故—敌”、“士—土”
(在田字格里描一描,写一写“士”、“击”)
(7)书空“揭”(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归类:“挡、撞、揭”都是“扌”旁,表示动作,这样的字你还知道哪些?
(在田字格里描一描,写一写“挡”、“揭”。“挡”、“揭”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还应注意左窄右宽。)
(8)生字宝宝把拼音帽子丢了,他们躲到课文里去了,自己再轻声读课文,并数一数课文有几个小节。
三、读课文、学课文
过渡:课文讲了诸葛亮和小皮匠之间的一件什幺事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1. 学习课文第1节
(1)诸葛亮领兵去打仗,来到乌江边,遇到什幺困难?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第1节。
师(引):三国时,……。乌江……。
(2) 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结合插图理解;水深流急、礁石)
指导朗读这句话(开火车读→齐读)
2. 学习课文第2、3小节
过渡:这下怎幺办呢?诸葛亮想了些什幺办法呢?让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学习2、3小节,并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全班交流
板书:架人桥、做木筏、贴布告
(2)出示:诸葛亮先……,再……,最后……。
(同桌互说→指名说)
(3) 让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读课文第2、3小节
师(引);诸葛亮先让士兵……,可是……。诸葛亮又让士兵……,可是……。诸葛亮发愁了,最后……。结果怎幺样呢,……。
齐读第2、3小节
学习课文第4、5小节
师:三个小皮匠让诸葛亮怎幺做呢?老师这儿有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小皮匠要告诉诸葛亮的话。
(纸条内容:请你准备三千张牛皮做成筏子。牛皮筏子不怕礁石撞 ,这样你的军队就可顺利过江了。)
A)指名读、请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幻灯片出示纸条上的内容)
B)师:小皮匠的方法能行吗?课文的第4节告诉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师(引):这真是……。生(读第5节)
(男女同学互读这句话)
小结: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诸葛亮和小皮匠之间的这幺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整篇课文吧!
四、巩固总结,课外延伸
1. 开生字长火车。(呜!生字火车开动了…)
2. 读词语
今天,老师把过乌江的“士兵”请来了。(出示扎成一排人桥的士兵模型)他们齐心协力,手挽着手,鼓足勇气,准备过江。他们把词语宝宝带来送给我们啦!词语宝宝在他们的背后,谁会读?(请到的学生上讲台抽取藏在“士兵”背后的卡片,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
3. 请学生讲讲古今中外有关聪明人的故事。
(1)小组讨论。
(2)组内交流。
附:参考资料《聪明人的故事》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查字典。
六、板书:
32诸葛亮和小皮匠
(1)诸葛亮过江遇到困难
(2、3)诸葛亮想的办法没有成功
(4、5)三个小皮匠帮助诸葛亮过江
人多智慧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