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探秘平均速度
一、学习目标
1. 会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
2. 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的计算。
二、重难点提示
测量平均速度及计算。
考点精讲:
一、测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测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刻度尺、秒表、滑槽(斜坡)、小车、记号笔
实验步骤 1. 调节滑槽到适当的倾斜角度;
2. 给滑槽标上适当的记号;
3. 小车滑到第一个标记点时秒表开始计时;
4. 小车依次经过各个标记点时,记下秒表示数;
5. 把数据填入表格,计算结果。
★要特别注意刻度尺上的单位,单位是dm,不是常见的cm。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1. v2> v总 > v1
2. 小车从斜坡上滑下,速度越来越大,做加速运动。
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计算公式:
【要点诠释】(1)“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为v=s/t,速度的平均为v=(v1+v2)/2,二者在数值上一般不相等。所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能用各段的速度加起来求平均值。
(2)算某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如果中间物体停止运动,也应将停止运动的时间计算在内。
(3)两个特殊公式:
前半段时间的速度为,后半段时间的速度为,则;
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则。
典例精析:
例题1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思路分析:时间t=10:50:10-10:50:4=6s;路程可以用车的左端为对象,也可以用车的右端为对象,这里用车的右端:s=8.50cm-4.00cm=4.50cm=0.045m(这里要注意将单位cm化成单位m,因为所求的速度单位为 m/s ),再用公式v=s/t求解。
答案:7.5×10-3
技巧点拨:度的原理为v=s/t ;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在实际测量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例题2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如图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 v甲>v乙 B. v甲C. v甲=v乙 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思路分析:可采取下图所示的方法比较,在横轴上(时间轴)任取一点t0,过t0作横轴的垂线AB,交甲、乙两图线于A、B两点,分别过A、B两点作纵轴(路程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甲、s乙两点,由图象可知s甲>s乙,则,,所以v甲>v乙。
答案:A
技巧点拨:物理学中,常需要用图象来描述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关系,要分析图表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弄清坐标系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例题3 下表是厦门站旅客列车时刻表,上海开往厦门的K175次列车,全程运行1740km,由表可知K175次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__________,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___________km/h。(保留一位小数)
K175 站名 K176
上海 厦门 区段
站名 厦门
上海
10:00 上海 18:22
12:18 26 杭州东 16:03
15:55
19:11 21 鹰潭 46
8:36
22:20 29 邵武 31
5:18
1:25 35 来舟 2:00
1:50
3:23 28 三明 0:05
23:59
6:41 52 漳平 32
20:24
10:33 厦门 16:58
思路分析:列车时刻表采用24小时制,运行的时间要包括列车中途停站的时间:t=24h+10:33-10:00=24:33=24.55h;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即:。
答案:24.55h 70.9
技巧点拨:从这张“上海—厦门的列车时刻表”可以获取的信息:
拓展:①车次:K175/K176—此车往返于上海与厦门之间;
②车站数:列车从上海到厦门,中途要停靠六站(K表示“快客”);
③全程运行时间:24.55h;……
关于列车运行速度的问题:
①列车时刻表采用的时间是24小时制,比如11:00是指上午,而23:00是指晚上。
②停站时间:在算平均速度时,要加上列车停靠站的时间,而不仅仅是运行时间。
③时间的计算:如从邵武到三明,时间分别为22:29和3:23,这期间用时3:23+24-22:29。要特别注意,因为到三明是第二天了,要加上24小时,而时间是60进制,不是十进制,所以应该写成:26:83-22:29=4:54;同时要注意4:54是指4小时54分钟,换算成小时应该是:4小时+(54/60)小时=4.9小时!
【高频疑点】区分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
矫正训练1: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 m路程,接着又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300 m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运行的平均速度为( )
A. 13 m/s B. 15 m/s
C. 16 m/s D. 18 m/s
思路分析:总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先求出每一段的时间,再用速度公式求解即可。本题中t1=s =10s;t2=s=15s。所以平均速度为:v=(100+300)/(10+15)=16(m/s)。
答案:C
矫正训练2: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的速度走完剩下的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思路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A项是很多同学会选择的答案,这是错误答案!正确解法应为:
答案:D
技巧点拨:(1)平均速度等于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2)v =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
【综合拓展】
满分训练:一列全长200m的火车在20s内走了0.3km的路程,这列火车用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000m的铁路桥,需要多少时间?
思路分析:本题应首先求出火车的速度,并做好单位的统一,然后再求过桥时间。“火车过桥”与“火车过山洞”的思考方法相同,关键在于通过的路程为:s总=s车+s桥。
答案:
答:火车过桥需要80s。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0分钟)
1. 两辆汽车沿一条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它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相等,则( )
A. 它们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一定相等
B. 它们在途中行驶的快慢始终相同
C. 两辆汽车在途中的行车速度一定保持不变
D. 如两辆汽车同时在路上行驶,它们间的距离一定不变
2. 小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5 m/s,小陈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4 m/s,这说明( )
A. 上学时,小李骑车比小陈快
B. 小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陈家到学校的距离远
C. 小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陈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 任何时候小李骑车的速度都比小陈快
3. (多选)某校体育考试评分标准规定:1000米长跑的满分成绩为3分34秒. 小明参加考试时,前500米的平均速度为6m/s,后500米的平均速度为4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
B. 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4.8m/s
C. 小明在本次参试中能取得满分
D. 小明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小速度是4m/s
4. 小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估测出他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 m/s,那么他在回家的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m/s。
5. 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 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片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y轴________,其平均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6.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①在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缺少 ;②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秒表每格为1s),测出s1=160 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m/s,在s1、s2、s3三段路程中, 段路程运动快,你判断的依据是 。(小车长忽略不计)
7. 已知小明的家离学校2000米,小明骑车上学的过程中,前1000米的速度为5m/s,骑行一半后就加速前进了,用10m/s的速度骑行完剩下的1000m。则小明在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
8. 在北京的小媛同学想利用暑假去广州旅游,她打算坐火车直达广州,于是她利用互联网,查询到了从北京到广州的列车时刻表(如下表):
车次 车站 到达
时间 发车
时间 行走时间
(小时) 里程
(公里)
T201/T204 北京西 - 18:16 00:00 -
T201/T204 石家庄 20:35 20:37 02:19 277
T201/T204 郑州 23:49 23:53 05:33 689
T201/T204 武昌 04:21 04:27 10:05 1225
T201/T204 长沙 07:39 07:50 13:23 1587
T201/T204 郴州 11:07 11:13 16:51 1920
T201/T204 韶关 12:47 12:49 18:31 2073
T201/T204 广州 15:01 15:16 20:45 2294
(1)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中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写出两点)
(2)乘此列车,她从北京西到郴州这一段路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
1. A 解析:A. 两辆汽车的平均速度相等,通过的路程相同,根据公式v=s/t可知两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一定相等,所以A正确;B. 平均速度相等,瞬时速度不一定相等,两辆汽车在途中行驶的快慢不一定相同,所以B错误;C.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两辆汽车在途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行车速度不能保持不变,所以C错误;D. 两辆汽车的瞬时速度不一定相等,在路上行驶,它们间的距离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D错误。
2. A 解析: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准确地知道它具体的运动情况,即它何时快,何时慢,何时在中途停留。本题是对新课程“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目标的落实,通过实例体验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3. BC 解析:(1)小明跑前500m的时间t1==≈83.3s,跑后500m的时间t2===125s,(2)小明跑1000m总时间t=t1+t2=83.3s+125s=208.3s=3min28.3s<3min34s,小明取得满分,全程平均速度v===4.8m/s。
4. 2.4 解析:此题可将路程分成两个等段,利用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5. (1)负方向;等于;(2)4.5
解析:(1)因为三个水波的圆心在y轴上,而且沿y轴负方向水波半径越来越小,所以蜻蜓应沿y轴负方向飞行;根据三个水波内切,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蜻蜓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0,10m)、(0,3m)、(0,1m),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飞行的平均速度v===4.5m/s。
6. ①刻度尺;② 0.32 0.4 s3 这一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解析:本题要特别注意单位,题中所给长度的单位是cm;而问题中的单位是m/s;对于变速运动,判断它的快慢是根据它平均速度的大小。
7. 答:小明在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约为6.67m/s。
解析:平均速度等于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如下列方法就是错误的:,大家一定要克服小学数学的固有思维!
解:
8. 解:(1)①车站数:从北京到广州,中间要停靠6个站台。这已经是停靠站数比较少的列车了。(实际上“普快”“特快”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中途的停靠站数和中途停留时间:停靠的站数越少,停留时间越短,则平均速度越大。)
②从北京到广州,火车里程为2294km。
③从北京到广州,火车行驶的时间为20h45min。
④下午6:16火车从北京西站出发,第二天下午的3:01到达广州站。(晚上可以在火车上好好休息一下,节省时间和费用)
⑤在湖南的长沙站,火车停留的时间最长,为11min,当时是早晨7:40左右(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下火车进行一下简单的晨练)。……
(2)这趟列车从北京西站到湖南郴州站的平均速度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