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声音的产生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声源。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通过实验观察确认发声体在振动。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利用“转换法”观察发声体的细微振动。
考点精讲“”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说明】(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也一定在发声(只是人未必能听到)。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声源分别是“空气、雨、人(或人的声带)”。
3. 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甲: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的水面,看到水面水花四溅,表明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乙: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看到小球被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音叉振动很快,幅度较小,不易观察,通过“溅起的水花、弹开的小球”来间接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利用了“转换法”。
典例精析:
例题1 人说话唱歌靠 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 的振动发声,蟋蟀靠 的振动发声。
思路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人说话、唱歌靠声带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的振动发声。
答案:声带;鸣膜;翅膀
例题2 音叉发声的时候,用手握住音叉,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
A. 手挡住了音叉发出的声音
B. 手使音叉停止了振动
C. 手使音叉的振动加快了
D. 无法判断
思路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发声的音叉被抓住后,振动停止了,所以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答案:B
提分技巧:
【高频疑点】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能还存在。
【技巧突破】
对于一些不易观察的细微的振动,可以利用“转换法”来体会物体的振动。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下列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
A. 夜空中的雷鸣 B. 静静挂在床头的吉他
C. 秋风中正在簌簌发抖的树叶 D. 正在挥舞的手臂
2. 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关于声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源只能是固体 B. 声源只能是液体
C. 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气体 D.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成为声源
3. 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 手指 B. 琴弦 C. 弦柱 D. 空气
4. 如图,小华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觉到音叉在振动,此现象主要说明( )
A. 声波具有能量 B. 固体能够传声
C. 空气能够传声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 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 在敲响寺庙的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已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绕梁”,分析其原因是( )
A. 大钟虽停止振动,但仍能发出很弱的声音
B. 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 因为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D. 因为大钟在继续振动
7. 如图所示,敲击音叉,音叉会将泡沫塑料小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在实验中,塑料小球的作用是 。
8. 敲击音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如图所示。以上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发声停止,这是因为 。
9.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这说明 。为了看到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这里利用了 法。
10. 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会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 ,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去做,你会发现 。
(2)此装置还可以用来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则通过实验得出的具体结论是 。
答案 :
1. B 解析:A. 夜空中的雷鸣是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导致空气振动,故A不符合题意。B. 静静挂在床头的吉他,没有振动也没声音,故B符合题意。C. 秋风中正在簌簌发抖的树叶,树叶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D. 正在挥舞的手臂在振动,故D不符合题意。
2. D 解析:人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流水发出的哗哗声,是由于水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发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可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 B 解析:手拨琴弦,琴弦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所以声源是琴弦。
4. D 解析:当音叉发声时会振动,所以如果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可以感觉到音叉的振动,故A、B、C不符合题意。
5. C 解析:发声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微小,不便于观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通过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来间接地说明音叉的振动,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6. D 解析:停止敲钟后,停止的是人敲钟的动作,而钟在停止敲击后仍处在振动状态,只要物体振动,它就能够发声,所以“敲钟后的余音”是因为钟继续在振动而发出的。
7. 发声体在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解析:(1)当塑料小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塑料小球被弹起,所以发声体在振动;(2)用塑料小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8. 振动;振动停止 解析:在此实验中,将音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振动停止,所以发声停止。
9.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化 解析:水花四溅是由振动发声的音叉引起的;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但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可以说明音叉在振动,此法叫做转化法或放大法。
10.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乒乓球仍能被弹开,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2)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析:(1)当音叉振动时,会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在实验中可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
(2)在月球上,敲击音叉时仍会振动,这种振动会使乒乓球弹开;用力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则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