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高中精研乐学导学案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课前自学(课前完成)
知识要点1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常用指标 发达地区
区域划分
高收入地区
2)综合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 预期寿命 反映
————→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知识要点2 区域发展阶段
比较发展 项目 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内部经济 )差距 区域发展状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课本P9----活动题
【参考答案】
1.略
2.19世纪中叶,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建成和铁路的通达,可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的铁矿石发展钢铁工业,才逐渐成为了钢铁中心。
3.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由农业生产为主向工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4.这个阶段,往往是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或人文资源(技术)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了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如,目前已拥有近万家企业并成为美国硅电子工业的区域中心的“硅谷”,因临近斯坦福大学,有雄厚的智力资源;但其发展初期也只有几十家小企业。
课本P11----活动题
【参考答案】
1.位于美国东北部,靠近五大湖,有便利的水运条件,境内铁路交通发达。
2.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匹兹堡等个别工业中心逐渐向东、向西的扩展,出现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许多工业中心,区域不断扩展;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完善,出现了多种机械加工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工业部门。
3.生产的发展,使得本区各种资源被大量开采使用,资源逐渐出现短缺现象。同时,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被被大量排放出来。因此,区域内的环境(包括五大湖水)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地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4.略
5.略
课本P12----活动题
【参考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随着美国东北地区资源的枯竭、运输和环境严重污染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工业地位降低,钢铁产量锐减(美国全国的钢铁产量最高峰时达到1亿多吨,1989年已减少到8839万吨)。而美国的南方和西部沿海出现了诸如“硅谷”、休斯敦等新的工业中心,致使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呈现不和谐局面,经济增长速度迅速衰退。
2.处于衰退期的地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越来越少,或者其优势被后起的工业区域超过并替代。资源的枯竭、技术的落后、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不断恶化,使得人地关系呈现出全面的不协调。
3.相对而言,上海这个拥有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结构的工业中心,其产品在全国的绝对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仍面临着技术改造、资源、土地、市场等问题。因此,上海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摆在上海面前的是“华山天险一条路”,只有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使上海持续发展。
【课后练习】
1.下列有关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B. ( file: / / / I:\\files\\zonghelianxi\\A0102.htm" \l "aaab#aaab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2.为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我们在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时,应该
①既要考虑区域的资源优势,也要考虑限制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②注重区域的情况,不必考虑其他区域的情况 ③注重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可忽视 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应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回答3~4题。
3.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因为
①上海市人口出生率高 ②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解决上海市城市问题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1997年)为第一产业占0.8%,第二产业占62.1%,第三产业占37.1%,这说明
A.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很不发达
B.浦东新区的农业非常落后
C.工业是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D.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5.下面四幅图中,黑点表示乡镇、圆圈表示城市,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A B C D
综合题: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读图表回答:
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 47.6 50.6
(1)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到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7 500美元左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根据“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表中数据,图l一2—1中正确表示2000年产业构成的是 点(填写字母),随着上海经济迅速发展,预计今后变动的趋势是向 点(填写字母)的方向发展。
(2)E海将成为黄浦江水景衬托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中心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项目向周边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见图1—2—2),这种产业布局体现了
分区,它的优点有: ; ; ; ;(任选2点) 。为了使黄浦江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水景岸线,成为21世纪展示城市形象的新亮点,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沿江长约85千米的两岸将进行综合开发,黄浦江与两岸的功能从生产型转换为综合服务型。根据功能转换的要求,你认为将有哪几类用地被置换
图1—2—1
图1—2—2
(3)上海将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列举两到三例近年来新建和在建的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说明它们的环境功能。
环境功能: (任选2点)
试分析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来源,并选择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中的一类提出防治建议。
污染源:
防治建议:
(4)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以 为重要标志,但当城市的发展与 不相适应时,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上海人民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坚持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 的道路,将为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解析】本题为2002年上海高考地理试题。从区域发展阶段来看,上海市已进入到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是我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世人关注的热点。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切人点,通过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变化,反映了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分区更趋合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本题具体考查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污染的防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同时也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进行了考查。(1)回答该小题的关键是进行图表对照,学会从图示中提取有用信息来解答题目,实际上是考查同学们对“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能力。以E点为例,以第一产业为坐标时,E向左下方延伸,交会于数轴的点约为1.8%;读E点第二产业比重时,要把第二产业的坐标轴作底边(顺时针转动图),E向其左下方延伸,交会于数轴上的点约是26‰同理,E点的第三产业比重约为72.2%。注意,这三个数值之和一定是100%。如果各点都向右上:方读数值,二个数值之和就不是100%。(2)该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产业布局、城市内部职能分区及其优点。解答本小题,首先要审清题于,要求的是城市布局体现了什么分区,而非工业布局的趋向。城市职能分区有很多优点.可以从土地利用.城市环境、人口迁移、经济效益等方面具体阐述。(3)该小题要求列举近年来新建和在建的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是对乡土地理的考查,其环境功能却是中学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对城市污染源的防治建议,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只要建议合理,就可得分。(4)该小题具体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属于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5 BABCA
综合题
1、CE
2、城市内部职能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分散污染源 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推进郊区城市化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 工厂企业用地、码头、仓储用地等
3、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消减噪声、阻滞粉尘、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等
来自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弃物防治建议
对大气、水体或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4、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经济基础和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