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范公小学 孙霞 邮编:256206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9—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
生:喜欢。
师:喜欢看篮球赛吗?
生: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我们学校红、蓝两队比赛的视频。想不想看?
生:想。
播放红、蓝两队比赛的视频。
【设计意图】给学生看“自己”的篮球队比赛录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师:同学们看我校篮球运运员的水平高不高?
生:高。
师; 同学们,你知道一个好的篮球队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很重要吗?
生;身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学校这两个篮球队员的身高情况。
(大屏幕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
红队队员的身高(cm):
160 156 172 169 156 145 148 156 160 145
165 163 160 160 151 151 165 151 160 156 158
蓝队队员的身高(cm):
145 150 150 163 153 157 161 163 158 153
169 158 145 163 150 158 161 172 157 153 157
师:大家观察这些数据,你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可能回答):(1)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2)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3)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性的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1)分别计算两队的身高的和。(2)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3)求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
方法(一):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占优势,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方法(二):误差较大。
方法(三):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占优势,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
3.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
6.学生独立完成求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两生板演)
板书: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 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 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比较得出两种算法的异同,加深了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出示课本第99页第1题:
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图。
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求出平均每天参观的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决。
2.(课本第100页的第6题。)
阳光小学教师年龄情况如下表:
组别 语文组(20人) 数学组(12人) 艺体组(5人) 综合组(3人)
平均年龄(岁) 32 30 24 40
你能计算出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吗?根据计算结果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四、拓展延伸
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人数,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
【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里,老师不是把求平均数当作简单的计算来处理,而是通过用学生感兴趣的打篮球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强调让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体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出哪种方法更简便。本节课充分展现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