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范公小学 孙霞 邮编:25620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5-4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来了解一下关于国际奥运日的知识。
(多媒体播放有关国际奥运日的知识: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巴黎正式成立,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国际奥委会于1948年起将每年的6月23日定为国际奥林匹克日。此后, 在每年的6月17日至24日之间, 各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都要组织各种庆祝活动。)
为了纪念国际奥运日,青岛开展了全民健行活动。个人组行程为10000米,家庭组行程为5000米。(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海滨的美景,感受场景的热闹。)
多热闹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你想参加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的信息可能有:
(1)小丽一家每分钟走52米,走了47分钟。
(2)小强一家每分钟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钟。
(3)老爷爷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又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
(4)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健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
(5)参加家庭组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了解了这么多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老师有选择的板书)
(1)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小强一家呢?
(3)小强比小丽少走了多少米?
(4)小丽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5)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问题吧。先来关注一下小丽和小强吧,那我们先来解决第问题(2)。
(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生1:小强:50×47=2350(米)
生2:小丽:52×47=2444(米)
师;请同学们再来解决问题(3)。
师巡视,找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把算式扮演到黑板上:
(法一)50×47=2350(米) (法二)52×47—50×47
52×47=2444(米) =2444—2350
2444—2350=94(米) =94(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2)的基础上再来解决问题(3),使难度降低了,学生解决起来,感觉顺其自然。同学们能自主探索,自己列出算式并讲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师小结: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两种做法。一种是分步算式、一种是综合算式,都正确,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肯定走累了,现在我们帮老爷爷算一算他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
(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边看图边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并试着列出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的情况。
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法一)70×30=2100(米 ) (法二)70+60=130(米)
60×30=1800(米) 130×30=3900(米)
2100+180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
10000—3900=6100(米)
(让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试试看!
多媒体出示:想一想: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交流。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10000—(70+60)×30
= 10000—130×30
=10000—3900
=6100(米)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然后让学生说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认真思考、认真倾听的习惯。】
师生共同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版式,小结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生进一步巩固。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试试看,我能行!
多媒体展示:课本47页第一题。
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000-45×24+96 42×76+42×24
87+(510-150×3) 48×(103+97)-231
(85+79)×(85-79) 732-(174×5-396)
全班交流第一列运算顺序,同桌交流第二列的运算顺序。
分组做,同桌分别做第一列、第二列的前两个。(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2.走进生活!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很多体育用品,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展示课本47页第3题)
种类 排球 足球 篮球
单价(元) 42 56 87
数量(个) 23 18 15
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小结:这节课你学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是由青岛市民全民健行活动场景导入新课,并由此让学生了解关于国际奥运日的知识,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解决小丽与小强走的情况,还有老爷爷走的情况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在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自己发现、探究、交流的机会,例如在解决小强比小丽少走了多少?老爷爷还有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时,都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总结出综合运算的顺序。
总之在本节课教师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窗四: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本单元第8课时 总第20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佚名 复备人:孙兆祥
授课日期:10月17日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
【设计意图】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是围绕“扬帆奥运”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4个信息窗,情境内容与信息窗1的情境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由信息窗1的情境引出本课情境串成一个情境串,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42页情境:清理海水浴场
(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2.课件出示统计表:
工作效率 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 80 80 80 80 ……
工作时间(分) 15 30 60 120 ……
工作总量 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咱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
(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
(4)学生汇报交流。
(5)总结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6)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从数量关系中的三种量和乘法算式中因数、因数、积两个方面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师深入其中从探究方法上给予指导,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统计表的设计也为学生认识工作效率这一新名词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规律运用(第43页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2.直接写得数(第3页第2题。)
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旨在巩固所学知识。积的变化规律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咱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1.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提倡重视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与不变这两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及不变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教师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及不变的规律,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