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2密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知道密度的定义、定义式、单位;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4.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鉴别物质。
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运用类比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问题;2.培养学生会利用比值关系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探究方法进行物理量的建构。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建构密度概念。
难点
利用比值关系定义密度
教法学法
整节课在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定量关系探究中运用系统科学中“协同—有序”的探究模式(问题——无序——有序——规律),在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建构密度概念时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同时运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辅助完成数据分析过程。
教具媒体
托盘天平,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铝块、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如何区分木块和铝块?
用手举起纸包着的木块和铝块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解答。
进行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建构密度的概念:1.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不同。2.定义:我们发现
质量与体积之比可以代表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给它命名为密度。【反馈练习一】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表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表格概括结论;尝试得出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完成【反馈练习一】
进行新课
二、密度概念的基础知识:1.定义2.定义式3.单位4.图像(【反馈练习二】
引导学生写出密度的定义、定义式、单位、单位换算。说明图像也可以很直观地表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描点作图。
讨论、交流、相互纠正识记作图完成【反馈练习二】
三、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1.求物质的密度;2.判断物质的组成;3.求物质的体积;【反馈练习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思考、交流完成【反馈练习三】
小
结
知识和方法
进行知识和方法小结
思考、回顾
作
业
新课堂
出示作业
课后完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