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赵艳梅 审稿:赵艳梅
课题: 《桃花源记》 课 型:新授课 时间:2011年9月1日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源中人的淳朴、和平安定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 习 案一、预习范围:八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桃花源记》。二、预习时间:25分钟三、预习方法:1、 搜索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2、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3、 朗读法。(至少读3遍,力求读出美感)4、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自行疏通文意,逐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合作探究时请教同学或者老师。四、预习检测:1、 抽学生起来简单介绍陶渊明和写作背景。(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做补充)2、给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诣太守( ) 刘子骥(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3、 回答问题:(1)、通过朗读、预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2)、你觉得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你能从文中找点依据吗?五、我的问题:合作探究案一、 问题预设:(思考、交流)1、 你能翻译文章的各个段落吗?(1)、每位同学与同桌交替着翻译各个段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2)、在小组内互相质疑、释疑。(3)、各个小组推荐一人分别翻译各个段落。(4)、抽学生评价每个同学的翻译情况并订正其中的错误。老师着重强调下列文言词汇的用法:通假字:要一词多义:之、舍、寻、为、其…….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重点词语:落英、豁然开朗、俨然、阡陌、垂髫、诣、津、属、规、扶、咸…….2、 你能有感情的准确朗读本文吗?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遍的基础上,全班齐声朗读课文。3、 研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2)、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3)、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桃花源中的人有什么特点?(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5)、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4、你觉得作者哪些片段写的精彩,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5、课文描写的内容,处处体现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7、通过本文学习,你积累了哪些成语?这些成语流传到现在,含义有没有变化呢?二、 生成问题:(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写在下面的空白处,然后在小组内大胆质疑;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探究,找到答案;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老师针对问题及讨论结果做中肯的评价或者讲解。)1、2、三、解决问题(展示、点拨、评价) 每个同学在组内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收获,从各个角度畅所欲言。各个小组推荐同学在班内发言,老师做点拨和评价。 学习笔记学习笔记学习笔记
检测案
1.《桃花源记》作者 ,名 ,字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对比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拓展训练]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 既:__________
12."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3.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4.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