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11: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观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积累优美的语段。
3.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结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归类学词,初识“奇观”
1.出示中国地图,标注钱塘江的位置。出示钱塘江潮的图片,揭示课题。(板书:观潮)
2.归类识记本课词语,初步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
词组一:顿时
逐渐
霎时
(1)读正确,教书写:“逐”不要多一点,“要”笔画多。
(2)找共同点,再举例:都跟时间有关。
词组二:
浩浩荡荡
闷雷滚动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震得颤动
漫天卷地
(1)读正确,教书写。
(2)结合图片及生活中春游的场景,理解“浩浩荡荡”。结合上下文理解“漫天卷地”。
(3)找共同点:这些词都写出了潮水的气势磅礴。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也能表现潮水的气势磅礴。读一读这些词语。
词组三:昂首东望
盼着
人声鼎沸
踮着脚
(1)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人的活动)
(2)你从中体会到观潮人怎样的心情?读一读。
3.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指导书写“鼎”。出示“鼎”的实物图片,以及“鼎”字的演变过程。学生观察,指出“鼎”是象形字。“目”,是“肉(月)”的变形,而不是放锅里煮的太阳。
(2)指导书写“滚”。推荐歌谣识记:“大公鸡,穿花衣。看不见路,掉水里。骨碌骨碌‘滚’回去。”
4.检查课文朗读。
学习活动二:借助问题,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这天早上
午后一点左右
霎时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3.结合写作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自已分段的理由。
第一段为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为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以及人们翘首等待的情景。
第三段为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为第5自然段:写大潮退后的平静。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词,说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能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想象画面,感受壮观
1.钱塘江大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4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句子,完成表格。
位置
由远及近
声音
形态
2.哪位同学能结合表格,说一说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变化呢?这些词句使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1:学生横着一行一行介绍表格
(1)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声音越来越大)。
借机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意思,想象潮的声音,感悟潮的气势。
(2)形态:一条白线→一堵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大潮气势越来越大)。
借机理解“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想象看到的画面,体会大潮的雄伟壮观。
预设2:学生一列一列竖着介绍表格。想象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画面,体会大潮由远及近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
3.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壮观的场面吧。(看视频)
4.指导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伟大的奇观吧!
5.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磅礴的气势的呢?你有什么发现?
要点1:数字具象化,突出壮观
如: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要点2:想象丰富,运用比喻的手法,突显壮观
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结合提示语背诵第3、4自然段。
提示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再近些→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学习活动四:揣摩写法,领悟奇观
1.自己读一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
两者都是写潮水,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描写潮水的,都用了比喻的手法)
两者又有什么不同?
(一个写远处的潮,一个写近处的潮;一个先声后形,一个先形后声;一个既写潮又写人,一个只写潮)
2.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写人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聚焦“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一句。
(1)初步理解“人声鼎沸”的意思。(查阅词典或近义词替换)
(2)想象场景,准确理解词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人声鼎沸的场景,请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3)聚焦“踮着脚”一词,做一做这个动作。
(4)通过写观潮人的表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既兴奋又急切,侧面烘托出大潮巨大的魅力)
(5)链接话题:有一次考试我考了65分,回到家妈妈问我成绩。描写一下妈妈情绪的变化。
要求:有序描写。“一开始……顿时(立刻)…最后……”分三部分写。
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情绪写具体。
3.课文的哪一部分也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第2、5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字描述的情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呢?
提示:平静的江面、笼罩的雾气、神秘的小山、昂首东望的人群。仿佛听到他们议论纷纷:潮怎么还没来?到底啥时候来?从中感受到人们急切的心情。
(2)第5自然段又是怎样体现大潮的壮观呢?
提示:结合“余波还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两丈来高”来谈,这也是对大潮的壮观的侧面烘托。
4.分别用文中一句话和自己的话来赞美钱塘江大潮
板书:天下奇观
5.你能结合板书,说说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吗?
提示:
潮来前,人们急切地盼望,看出大潮魅力巨大。
潮来时,声音和形态都奇异而壮观。
潮退后,余波汹涌,江水陡涨,也从侧面烘托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学习活动五:拓展延伸,了解成因
1.思考: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
2.看课文第4页的资料及插图,说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3.阅读文后刘禹锡的《浪淘沙》,理解大意、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1观潮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第3、4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情境,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开始“观潮”。请同学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画一画描写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句子,并试着完成下列表格。
位置
由远及近
声音
形态
(学生读、画、填写表格)
师:谁愿意结合自己填写的表格和大家交流?
生: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再近些,看起来像一堵水墙。越来越近时,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看起来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附表格内容)
位置
远处
再近些
越来越近
声音
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形态
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师:这个同学是带着我们一列一列来观潮的。这样,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了大潮是由远及近而来的,并且在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声音和形态。那么,其余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交流思路?
生:我可以一行一行来讲。声音从远处传来时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
大;当越来越近时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你们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声音越来越响了。
师:是呀,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声音之响。哪位同学能够像刚才的同学那样,讲一讲形态的变化?
生:在远处时,看起来是一条白线:再近些,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随着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师:这位同学讲得又清楚又生动。两丈多高是多高呢?我们用数学知识算一算。一丈等于十尺,一米等于三尺,所以两丈多高就约等于6.7米,相当于我们两层楼的高度呢
生:哇!
师:作者还把浪潮比作了什么?
生:作者把浪潮比作了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你们又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大潮气势越来越庞大,非常壮观。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一看这浪潮吗?我们一起来看视频。(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师: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钱塘江大潮实在是太壮观了!
师:用文中的一句话赞叹,那就是
生: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用声音传递情感,赞叹这伟大的奇观吧!我们一起读读第3、4两个自然段。
(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读)
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然后再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再通过补充视频资料,提供更加直观的画面冲击,完善学生想象的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学生此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感情的朗读就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