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两课时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开国大典 两课时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21:3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国大典
7
第1课时
第2课时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分别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初读课文
开国大典前
大典进行中
大典结束后
时间顺序
我会认
擎着 电钮 瞻仰 聂荣臻
政府 外宾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告 旗帜 制服 坦克
距离 发射 隆隆声 阅兵式
初读课文
擎着 电钮 瞻仰 聂荣臻
政府 外宾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告 旗帜 制服 坦克
距离 发射 隆隆声 阅兵式
zhān
niǔ
bīn
zhènɡ
qínɡ
niè zhēn
_______草率
_______效率

shuài

运用:他做事的效率(lǜ)极高,而且从不草率(shuài)行事。
初读课文
多音字
初读课文
我会写














默读1—3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如: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及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句画下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1
2
3
4
地点:
1949年10月1日
首都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 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
总数达三十万人
时间:
参与人:
参与人数:
品读课文
典礼场面恢弘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
会场气氛庄严而隆重
再读课文,想一想:
从入场后到群众游行,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在文中作出标记。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品读课文
早上六点钟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品读课文
下午三点整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傍晚
晚上九点半
群众入场
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
品读课文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群众入场时广场的气氛如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品读课文
夸张、比喻
作者是如何从与会人员的角度来表现典礼是非常隆重的?
参加典礼的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很广。
参加典礼的人来自各个阶层。
参加典礼的人来得很早,早上六点钟起就有人入场。
参加典礼的人数很多。
品读课文
表达了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向往;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伟大形象。
第2课时
品读课文
毛主席出现的时候,群众的表现如何?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投向”可以换成“看向”吗?
可以,但“投向”更能反映人们迫切希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品读课文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品读课文
反复
反复:
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品读课文
为什么“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五十四个是当时的统计数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
品读课文
自由读11—13自然段,聚焦阅兵式场面描写,想一想这个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检阅部队 各兵种行进 群众欢呼
品读课文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品读课文
点面结合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
各兵种方队特点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
接着
开头
时间顺序
正面描写
品读课文
群众的动作:嗓子都喊哑了 手掌都拍麻了
对群众的神态、动作描写,侧面印证了阅兵式的场面宏大,气势雄壮。
侧面描写
群众的神态:欢喜 激动
品读课文
夸张
校园里真安静啊。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品读课文
红流
借喻
游行队伍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喻指游行队伍,表明了游行队伍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
品读课文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双关:“光明”,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品读课文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首民族解放的战歌。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对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拓展一
返回
【关于国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返回
拓展二
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并写出来。
郑重举行的仪式。( )
形容旗子随风飘动的样子。( )
恭敬庄严地站着。( )
恭敬地看。( )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
典礼
迎风招展
肃立
瞻仰
排山倒海
随堂练习
二、说一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 )
比喻
夸张
随堂练习
三、拓展阅读。
随堂练习
典礼前:会场——庄严、盛大
典礼后:游行——壮观、热烈
开国大典
典礼中:典礼——隆重、庄严
阅兵式:阅兵——雄壮、威武
展现领袖风采
表达自豪激动
结构梳理
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课文描写了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大的场面。
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典礼。早上,群众就开始入场,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
升旗后,毛主席宣读公告,之后进行了精彩的阅兵式。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还有空军,阅兵式结束后,群众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参考答案:写阅兵式的部分是按照各方阵的行进顺序写的。各兵种描写的角度不同,如,海军突出的是服装颜色特点,步兵突出方阵行进特点,炮兵突出武器特点等。
除此之外,“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些是对“面”的描写,而各兵种的部分是具体的“点”的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句中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描写可以感受到,会场的环境布置也能衬托出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参考答案:句中把人群比作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参加典礼的人数之多,展现了一幅万民欢腾的热闹场面,从群众入场时广场气氛的描写中体会到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参考答案:句中写阅兵式上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
交流示例: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批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并强调了“宣告”和“声音”的“庄严”与“雄伟”,突出了对全中国的震动,以及全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感到激动的心情。
查一查有关我国历次国庆阅兵的视频,认真观看,写一篇观后感。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