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空气的成分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2.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教学方法
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问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新课导入】要求学生闭住嘴、手捏住鼻子。【提出问题】学生们有何感受?为什么?【解释】呼吸,呼出的气体下节课去认识,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吸入的气体空气
活动一
空气的成分【提出问题】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一般能提出的简易方案如:风的形成、空杯子扣在水盆中,杯子很难扣进去,水进入杯子会有气泡从水中冒出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生活中燃烧现象、植物的光合作用都能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存在;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等说明水的存在等等。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活动二【提出问题】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展示如图所示的装置,一直注射器中装满水,向外抽另一只注射器。【提吃问题】1、水为什么会流入试管?2、抽出的气体,与流入水的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活动三【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氧气能从空气中抽出来吗?怎样把氧气消耗掉?选择什么药品?利用什么装置,怎样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展示资料和药品:红磷、白磷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五氧化二磷有毒,危害人体健康。红磷燃烧需要的温度240℃,白磷燃烧需要温度40℃;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讨论应解决的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试管内空气的体积?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试管中进入得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提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强调】水进入试管的量约占试管中空气体积的1/5,而不是试管容积的1/5。【提出问题】当试管的温度比室温高,注射器中的水不在向试管中流,是否可以测量试管中水的体积?为什么?
以自身的体会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些物质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为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做铺垫。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学生理解测氧气的实验原理,也为如何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提供方向。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细心、严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30分钟
板书设计
1、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恢复至室温试管中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进入试管,进入水的体积等于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时,试管内气体产生的压强恢复到大气压,水停止进入。3、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试管内余下的气体难溶于水,它不能支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