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初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体会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解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1.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齐读,说说意思。
2.指名读三首古诗,相机学习书写以下生字。(板书诗题)
“暮”(日字底)
“吟”(右边是个“今”)
“缘”(右上部是两笔:撇折,横折)
“降”(右下部分是三笔:横,撇折,竖)。
“费”(第三笔是竖折折钩)
3.自由读三首古诗,用读的方式来观察,思考:哪些字音要关注,哪些词语间要停顿,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字要拉长音来读。
要点1:“身”,虽不是生字,但把它的前鼻音读准,就可以避免误写成“生”,也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要点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阳”“中”拉长音,重读“铺”,可以铺陈出诗中画面。
要点3:“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中”拉长音,重读“此山”,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感觉。
要点4:“雪/梅”,两字间稍作停顿。
学习活动二:紧扣观察,读懂诗意
1.默读三首诗,读懂诗意。
(1)理解《暮江吟》。
提示: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结合插图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要点1: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碧绿一半殷红。
要点2:月相是蛾眉月
(2)理解《题西林壁》。
提示: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梳理作者的观察角度。(横看、侧、远近高低)
(3)理解《雪梅》:借助注释理解。
要点: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提问: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时间观察的?各自观察了哪些景物?
古诗
观察时间
观察的景物
《暮江吟》
秋天:黄昏一深夜一黎明
残阳、江、露、月
《题西林壁》
夏天
庐山
《雪梅》
初春
梅、雪
相机归纳:学古诗也需要观察。有些信息明白如话,有些信息需要连贯思考,而没有信息的就需要查阅资料。
3.提问:这三首诗中的观察有何不同?
要点:《暮江吟》中的观察有连续性;《题西林壁》中的观察角度多变;《雪梅》中的观察凸显特点。
4.自由朗读古诗。提问:这三首诗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你能说说美在何处吗?
要点1:《暮江吟》,抓两类词语,一类是直接描写颜色的词“瑟瑟”“红”,另一类是能想象出颜色的词“残阳”“露”“真珠”“月”,从而体会诗中的绚丽之美。(板书:颜色绚丽)
要点2:《题西林壁》,抓“横”“侧”“远近高低”的意思,体会庐山的变化之美。
要点3:《雪梅》,抓“未肯降”“费评章”这一组带有因果关系的词语,体会梅和雪的活泼之美。
相机小结:感受“美”,就要注意观察。观察诗中的关键词,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把画面丰富起来,这是把古诗读到“心”里的好方法之一。
5.分小组读古诗,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适当的停顿读出诗中所写的美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能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感受三首古诗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情古诗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深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想象三首古诗的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感情古诗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取“眼中景”,化“笔下诗”
1.朗读三首诗,提问:诗人是如何把眼中的“景”变成笔下“诗”的?都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
要点1:《暮江吟》,圈出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露”和“月”究竟哪个在时间上先出现?体会诗人总体上以时间为线,按格律的需要来排列景物的写法。
抓住“露似真珠”“月似弓”,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机追问:“铺”能不能换成“照”“射”“映”?为什么?(“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要点2:《题西林壁》,引导学生抓住“横”“侧”“远近高低”,说说诗人看庐山的多种角度。
要点3:《雪梅》,引导学生抓住“争春”“未肯降”,想象“梅”“雪”的语言、神态、动作,用自己的话语补充诗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抓住“三分白”“一段香”,说说诗人“费评章”的理由。
2.学生自由组合读古诗。
学习活动四:就“笔下诗”,成“心中理”
1.朗读三首诗,提问:有哪两首诗蕴含哲理?是什么哲理?说说理由。
(1)通过连线的方式,把哲理和相对应的古诗连起来。
板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引导学生联系相关诗句说说蕴含的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两首诗。
3.交流各自积累的含有哲理的诗句和蕴含的相关哲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
4.拓展阅读《乐游原》《登飞来峰》,找到含有哲理的诗句读一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有长远的眼光。
板书设计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颜色绚丽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梅》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朗读,感受到了诗人的“眼中景”。这些景色又是被诗人用怎样的方法写出来,从而变成“笔下诗”的呢?大家可以再次通过读的方法来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并思考)
师:谁先来说?
生:《暮江吟》是诗人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都罗列了出来。
师:我欣赏“罗列”这个词,说明诗人对于这些景物是有自己的安排的。你能代诗人说说都安排了哪些景物,又是根据什么安排的吗?
生:写了残阳、江水、露珠、月。根据什么安排的我说不出来了。
师:没关系,请坐。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谁有发现?
生:我好像发现了诗人是从黄昏写起的。
生:再然后就夜深了。因为有露珠了,月亮也出来了。
师:露珠和月亮哪个先出现呢?
生:是露珠,因为诗人先写的是露珠。
生:不对,先出现的是月亮。因为露珠要在黎明时分才会出现,那个时候月亮已经下山了。
师:那白居易为什么还要把露珠和月亮同时放在一句诗中,还要把露珠排在月亮前面?
生:没想过这个问题。
生:因为他是诗人,诗歌有格律,他只能这么写。
师:原来要把眼中景变成笔下诗有时还需重新给景物排排队。
生:不过大体上还是时间顺序嘛!
师:对啊,诗人就是以时间为线,把他眼中看到的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一个一个地,根据格律的需要串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方法啊!在这首诗中,诗人还有什么方法?
生:我感觉这首诗的颜色很美。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青绿色和红色。
师:没了吗?
生:(犹豫)好像没了。
师:再找找。
生:哦,还有白色和金黄色。
师:这才对嘛。来,闭上眼睛,感受这四种颜色给你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你觉得这是上了色的水墨画还是上了色的工笔画呢?
生:是上了色的工笔画。
师:这个感觉对吗?我们来听听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对该诗的评价。他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这个观点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一致吗?
生(齐答):一致。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感受这幅绝妙的工笔画。
点评:
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如何在古诗中落实这个人文主题,确是颇有难度。教师从引导学生给《暮江吟》中的景物排排队的做法开始,让学生主动发现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从而领会到诗人就是以时间为线,把他眼中看到的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一个一个地,根据格律的需要串了起来,这是一个有创意的设计。这样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既做到了“留心”观察,又长了理解诗歌表现方法的“学问”,很是巧妙。除此之外,教师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颜色进行“水墨画”和“工笔画”的选择,顺势引出杨慎对该诗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对该诗的审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