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谈话导入,梳理全文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由认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这种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2.学写“虎”字,明确该字是半包围结构。(板书:爬山虎的脚)
3.出示词语:
茎
叶柄
叶子
(1)把词语读正确。
(2)发现共同点:植物的几个部位的名称。
(3)出示图片,请学生分别找找每个名称对应的位置。
4.随文识字。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
(2)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要点1:读好“嫩红、嫩绿嫩叶”中的“嫩”。该字读重音,才能表现出美感。
要点2:读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这三个短句。
特别注意,这三个短句说的是一个意思,用否定的句式“没有……,也不……”来表达,增强了语气,起到强调的效果,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3)学生交流: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4)这段话中生词很多,你会读了吗?留下生词,读准确:
嫩红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5)强调“叠”字下面是“且”,里面是两横,“隙”右上角的“小”不带钩。
5.指导书写“瞧”字,左右结构,注意四点底的位置。
6.观察课题中的“脚”字,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写“脚”?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脚”爬墙的过程?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7.指名读第4、5自然段,正音。
8.揭示本文作者,出示作家卡片。
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省苏州人。著作有《叶圣陶文集》《倪焕之》《稻草人》等。他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开拓者,《稻草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童话创作集。课文选自《一个少年的笔记》,作者能从爬山虎的生长蔓延中,捉住“脚”的特征来,可见作者有一双多么敏锐的眼睛。
学习活动二:想象画面,感受观察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板书:叶子)
2.写了几种爬山虎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圈画关键词。
3.聚焦长大后的叶子。思考作者是怎么把爬山虎叶的多写具体的。
要点1:有顺序地描写。先总写绿得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再按先静态后动态的顺序来写。
要点2:恰当运用动词。抓住“漾起……”,在理解中想象画面:一阵风吹过,满墙的绿叶就如同水面泛起的微微波浪,好看极了。
4.小结:可见,要把一个事物写具体,不仅要分类别观察,还要关注观察对象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要关注事物在动态和静态时的不同,这样写出来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点。
5.把课题和这一段的描述结合起来想,你有什么疑问吗?
比如:既然是写脚,为什么一开始写叶子呢?
(叶子有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缝隙等特点,就是因为爬山虎有“脚”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具体、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培养细致连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具体、有顺序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品味对比,迁移运用
1.默读第3自然段,完成表格。
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三个方面
找到的关键词
位置
形态
颜色
2.比较,感受课文语句表达的精确、细致。
(1)出示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2)两个句子不同在哪里?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写?(板书:脚生长位置)
要点:抓住第2句中“茎”“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三个词语,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精准而细致的表达。
(3)再读句子,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
(4)找到文中对爬山虎的脚的形态描述,边读边思考:作者又是用了哪几个关键词让你再次感受到语言的准确?(板书:形态)
要点:“枝状”“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三个词组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观察细致,描写的时候能展开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
4.现场操练:出示豆芽的图片进行片段仿写,要求介绍清楚豆芽长在哪里,长出来的样子像什么,是什么颜色。学习尝试分步写,写细致,写准确。
(1)列表,填写关键词。
豆芽观察记录表
方面
关键词
位置
形态
颜色
(2)把每个方面的关键词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3)把三个内容的介绍连起来说成一段话。
(4)尝试分步写,写具体,写细致。
学习活动四:讲演结合,深化感悟
1.讲演结合,聚焦“脚”的攀爬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提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圈出文中写爬山虎的脚“爬”的动词。
触、变、巴、弯曲、拉、紧贴
板书写“爬”的动词
(2)连一连。把这些动词连起来读读,并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过程。
(3)演一演。请学生以手、手臂来演示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
(4)文中“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怎样的一种爬?
要点:爬山虎的脚“爬”的过程不是一次,而是反反复复,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
2.深化感悟,体会连续观察的好处。
(1)提问: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指名读第5自然段。
要点:
没触墙,萎了—一没了
触着墙,嫩红——灰色
(2)作者是如何写出爬山虎的脚攀爬的过程及它的变化的?
要点:除了细致观察,展开想象,还要连续观察。(板书: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3)找出课文其他段落中表现连续观察的词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要点:第3自然段中的第1、2句;第4和第5自然段的“原先”“现在”“不几天”“后来”“逐渐”。
3.回归全文,关注读者意识。
(1)提问:课文中除了写爬山虎的叶子、脚,你还看到谁的身影?(“我”“你”)
(2)追问:写植物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自己和读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时刻关注读者的感受,让读者有参与感,不失为把观察变为表达的好方法)
(3)总结。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子
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脚
生长位置
形态
攀爬过程:触
变
巴
弯曲
拉
紧贴
精彩片段
师:刚才我们通过细细品读课文语言,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观察的细致。俄国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他的工作方法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请大家也带着观察的眼光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作者在观察方面其他可圈可点的地方。
生:我找到的是作者写叶子颜色变化的句子,我感觉他肯定是观察叶子有段时间了,否则不会写得这么详细和准确。
师:对,这叫连续观察。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我也找到了。在第3自然段中的第1、2句里有两个词—“以前”“今年”,说明这个观察时间很长。
师:你能关注到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好。
生:我找到的是表示顺序的词语,在第4和第5自然段的“原先”“现在”“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也能说明作者一直在对爬山虎进行观察,否则是写不出变化的。
师:这些词语你居然一个也没漏掉,非常好。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在观察的时候,不仅细致,而且有连续性,所以读起来非常传神。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课题叫“爬山虎的脚”,除了写脚、写这些(指板书),你还看到了谁的身影?
生:有叶圣陶。
生:还有“你”。
师:“你”就是谁?
生:读者。
师:想想看,一篇写植物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自己,还要加上读者?
生:我想,写自己是为了让文章更好地过渡。
生:加上读者肯定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你们说得太对了,这样在行文的过程中时刻关注读者的感受,让读者有参与感,不失为把观察变为表达的好方法。
点评:
“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教师用巴甫洛夫的名言导入,引导学生寻找表现连续观察的词句,从字里行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作者之所以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传神,是因为观察时做到了细致和连续。在回归课文整体时,教师别具慧眼地关注到了文章在行文时处处有读者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表达的一种好办法,为本单元的习作进行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