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溺、返”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溺、返、衔”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切实掌握正确的停顿与节奏,熟读成诵。
3.能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神奇。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切实掌握正确的停顿与节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切实掌握正确的停顿与节奏,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大声朗读,读出节奏
1.指读,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两句话,35个字,就讲清了一个故事。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
预设:读对了,再请两位学生读。读错了,教师范读。
2.指导朗读
读古文是有方法的。比如先读好短语。出示短语归类,指名朗读:
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游于东海
西山之木石
故为精卫
堙于东海
3.齐读,读出正确的停顿与节奏。
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游于/东海
西山/之木石
故为/精卫
堙于/东海
(1)串连短语成文,再次自读。
(2)大声朗读,读出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学习活动二:借助注释,读懂意思
1.借助注释,理清人物及主要事件。
人物:女娃,死后成精卫鸟。主人公就一人。
事情:女娃溺水化成精卫鸟后填海。
2.借助注释,尝试解释加点字,说说短语的大概意思。
板书:
女娃游于东海溺
精卫衔西山木石
炎帝之少女(的)
名曰女娃(叫)
游于东海(在)
西山之木石(的)
故为精卫(成为)
堙于东海(到)
3.借助注释,理解生字新词。
(1)少女:小女儿。古今义不同。
(2)溺:溺水,淹没。
(3)故:因此。
(4)堙:填塞。
4.根据注释提供的字词意,猜猜句意。
(1)了解常用词的意思。
返:返回。
衔:指含着,用嘴叼。
(2)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故事大意:
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一只精卫鸟。精卫鸟经常用嘴衔来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去填塞东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切实掌握正确的停顿与节奏,熟读成诵。
2.能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神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能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讲述故事,体会精卫鸟坚持不懈、坚韧执着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神奇,体会精卫鸟坚持不懈、坚韧执着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神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聚焦形象,读懂道理
1.导入
同学们,故事意思读懂了,精卫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观察插图,初步了解精卫鸟的外形。
(1)交流,相机出示: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2)指导大概理解句意:
它的身形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3.讨论开放式结尾
这一篇古文,共两句话,35个字,讲了一个小故事,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你想象的故事结果是怎样的?
(1)交流结果:
①只要坚持填,肯定会填满。
②怎么填也填不满。
(2)追问:故事可以有结果,为什么这个故事没有写结果?
预设:
故事采用开放式的结尾,作者的用意—不重结果,重经过。故事主要为了赞美精卫鸟坚持不懈、坚韧执着的精神品质。
4.顺势聚焦核心问题。
故事里,精卫的这种坚持、坚韧的品质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1)自由交流
(2)当有学生说到“常”时,相机出示:
“常衔西山之木石”,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①一般、普通、平常;②经常、时常;③不变的、固定的;④伦常;⑤姓。
(3)学生选择,并说说理由。
预设:
学生选“②经常、时常”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将释义放到句子中也说得通。但是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经常、时常,并非天天、时时,中间会不定期地间隔,持续的时间也不一定很长很长。但是用“常”来修饰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件事,说明精卫填海并非时兴起,而是有决心、有毅力、有恒常心地去实践。既与事情有关,也与人物品质有关,故在此选择“③不变的、固定的”。理解为“恒常”更符合精卫的决心与毅力。
(4)小结:“常”就是坚持不懈,执着的意思。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副词,却为理解《精卫填海》助力。(板书:常)
(5)指导朗读,凸显“常”,体会精卫的精神品质。
(6)追问:衔西山之木石填东海,距离有多远?精卫的决心是什么?这心愿能实现吗?
畅所欲言,鼓励不同的声音。
(7)创设情境,模拟采访:同学们想得有道理!考虑得很细致。一只小鸟,凭一已之力填海,路途远,任务重,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咱们不妨来采访一下精卫。有谁想演精卫的?
预设问题1:精卫,你为什么要填海呢?
预设问题2:大海无边无际,你要填到什么时候呢?
点拨要点(以精卫的口吻):
我下定了决心就会一直那么做,我一个人填不平,还有我的子子孙孙,还有其他小鸟,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填平的!
(8)机动:拓展简介《愚公移山》。
5.融赞美、敬佩于朗读中,熟读成诵。
6.小结:古人没有写结局,让我们自己去想象。每当我们读到精卫填海的故事,就会想到那些有勇气、有决心的人;反过来,每当我们读到有志向的、勇敢地冲锋陷阵、努力奋斗的人的英雄事迹,也会想到精卫填海的故事。那古人把这个美丽的神话流传下来的目的就达到了!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女娃
游于东海
溺
精卫
衔木石堙
常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故事读懂了,精卫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精卫鸟是一只美丽的鸟。你看,插图上的这只鸟,它的羽毛可真美。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古人对这只鸟的外形还真有描写呢!
(相机出示“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指导理解句意:它的身形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指导朗读)
生:我觉得精卫的想法很勇敢。大海那么大,它居然想填海!
师追问:你觉得精卫的想法能实现吗?
生:能!它已经在填了。它每天衔来树枝、小石头扔到海里。
生:我觉得不能。大海无边无际,深不见底,怎么可能填得满呢?
生:它不是每天在填吗?天天坚持,总会填满的。
生: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奇怪。你瞧,衔西山之木石,堙于东海。从西到东,路这么远,还要衔木石,半路掉了怎么办?这么填海,太难了!
生:我觉得精卫太辛苦了!海还没填满,自己倒要先累死了。
生:老师,东海边没有木石吗?为什么要衔西山的呢?
生:我也觉得不可能。精卫是只小鸟,它只能衔小树枝、小石头。用大树、大山填海都难,用小树枝、小石头填大海,要填多久啊?
师:同学们想得有道理,考虑得很细致。一只小鸟,凭一已之力填海,路途远,任务重,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咱们不妨来采访一下精卫。有谁想演精卫?
生:精卫,你为什么要填海呢?
生:我在海里游泳淹死了。要是别人游泳也淹死了怎么办?为了以后游泳的人不像我这样淹死,我才下决心填海的。
生:大海无边无际,你要填到什么时候呢?
生:我下定了决心就会一直那么做,我一个人填不平,还有我的子子孙孙,还有其他小鸟,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填平的!
师:老师要把掌声送给这些有决心、有行动的小鸟!你们知道吗?古时候还有个故事叫《愚公移山》,愚公和精卫的想法差不多呢!看他们这么坚持,我们忍不住要说“有志者事竟成”。
生:课文里没有说精卫把海填满了呀!
师:古人没有写结局,却留给我们去想象。每当我们读到精卫填海的故事,就会想到那些有勇气、有决心的人;反过来,每当我们读到有志向的、勇敢地冲锋陷阵、努力奋斗的人的英雄事迹,也会想到精卫填海的故事。那古人把这个美丽的神话流传下来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
精卫填海,决心、精神可嘉。但过程非常人能想象,结果又不可知,学生不理解很正常。质疑问难,聊课聊出真实想法;角色演绎,体会精卫心理,感悟神话故事传承的本意,方法是巧妙的,效果是上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