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女娲补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女娲补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13: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认识“措、混、熄”等9个生字,理解“惊慌失措、喷涌、坍塌”等难理解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脉络。
3.能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分享给周围的伙伴、家人听。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脉络,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扫除生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1)相机出示生字词,指读,正音
惊慌失措
混乱
一项工作
熄灭
倒塌
传颂
功绩
(2)把生字词和文中难理解的词分类逐一出示,正音、读准,大致分类识记。
天灾人祸:
窟窿
喷涌
坍塌
流窜
残害
惊慌失措
四处奔逃
陷入混乱
惨败
治理整顿:
熔炼
熄灭
斩杀
优美的词语:
恢复平静
获得新生
传颂功绩
欢声笑语
五彩的云霞
世世代代
(3)选用并串连合适的词语说说故事的大意。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女娲造人,人间幸福。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叙述起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崩地裂。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叙述经过:女娲炼石补天。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叙述结果:天地补好,人们感激怀念女娲。
2.画“故事山”,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波澜起伏。
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故事的来龙去脉。
学习活动二:紧扣动词,复述经过
1.读一读,找一找。
思考:女娲做了几件事情?分别是哪些语句?
交流,相机板书:捡五彩石、炼石补天、杀龟斩龙、填堵地缝。
主要把握三件事情:炼石补天、杀死恶龙、填堵地缝。
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来区分这几件事情:先……接着……最后……
2.圈画关键动作,分别说清三件事。
描写补天的两组动词:
捡来——燃起——炼成——修补
杀死——斩下——竖立——撑起
表示行为与结果相关的词:
杀死恶龙:杀死(因)——逃回(果)
填堵地缝:烧——撒(因)——积——堵(果)
3.抓住动词,用上“先……接着……最后…”有序地讲一讲女娲补天的经过。
4.质疑问难。
(1)思考:女娲补天,难在哪里?女娲凭一人之力是如何解决困难的?
(2)理解“工程”。
本义:用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在文中的含义:补天工程浩大,不是一般的劳动生产,事务繁多,程序复杂。女娲独自一人竟能做得有条有理,周全细致:
捡拾五彩石熔炼成石浆→用石浆补天裂,创生彩霞→斩龟腿成撑天柱→杀恶龙威慑群兽→烧芦苇、撒芦灰,堵地缝、止洪水。
(相机板书:艰巨的工程)
(3)关注“终于”,发现妙处。
①呼应开头女娲造人后人间幸福的景象,表明女娲补天后人类重获新生,将故事说圆满了。
②照应第4自然段的总起句:“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
③回顾总结了女娲补天的一系列工作难度高、任务重、耗时久,克服万难,终使人间太平。
④体现了女娲的伟大。
(4)小结:“工程”“终于”,看似普通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的言行与心理,就能领悟到深刻的含义。
(5)指导朗读整段话。
5.换视角,创设想象情境。
从天崩地裂到彩霞满天,人类在旁观时会有怎样的表现?
要点:鼓励不同的表达,鼓励真情流露,比如对女娲的感激等;感受侧面烘托的好处。
6.集体交流,积极报名故事接龙。
(1)指导倾听:听出可以补充细节之处。
(2)指导表达:一步一步慢慢说,说清过程;精彩之处多说点,添加课文中没写的情景。
7.讲述故事,互相补充、提点。
学习活动三:学以致用、想象创编
1.出示阅读提示,思考:
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女娲捡石头的部分课文中写得简单,其实,它和炼石的过程一样也是异常艰巨的工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想吗?
2.交流讨论
话题一:女娲从哪里找来的五彩石?
点拨:五彩石,“五”提示我们:五个地方、五个部落、五座山、五条河……
话题二:五彩石异常珍贵,平常看不见,找不到,不能轻易获得,女娲在寻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麻烦?
话题三:面对麻烦,女娲会如何应对?
交流,小结板书:想象神奇;形象伟大
3.想象写话
(1)提示:运用《盘古开天地》中学到的对称的语言来描写。
运用准确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具体动作,介绍清楚捡五彩石的经过。
按照顺序,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有条理地说。
(2)同桌互说,互相启发,推荐代表讲述。交流,评价创想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4.拓展对比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发现想象内容根据需要详略安排有所不同。
5.总结:这是篇略读课文,故事较长,但依然有需要我们补充想象的空间。带着好奇,带着思考,乘着想象的翅膀,让《女娲补天》的故事更丰满吧!
板书设计
15.女娲补天(创世神话)
艰巨的工程
捡五彩石
炼石补天
杀龟斩龙
填堵地缝
想象神奇
形象伟大
精彩片段
(出示句子,指读:“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出示阅读提示:“这”指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这项工作巨大而又艰难呢?)
(学生自读后讨论)
生:这项工作指的是女娲炼石补天。
生:炼石补天肯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为首先天是无边无际的,撑天的柱子不周山也一定很高大,所以那个大窟窿肯定比不周山还大,补起来一定很困难。
生:女娲要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各地就是东西南北都要去,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五种颜色的石头的,要把它们找齐了很难,中间还会走过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
生:而且窟窿那么大,一定要找许多许多石头才能补好天。
师追问:那女娲为什么不去一个地方,就用一种石头呢?补窟窿,补上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五种颜色呢?
生:可能补之前天只有一种颜色,是灰蒙蒙的,这回女娲想把天变得更美呢!
生:对呀!否则,我们现在到哪里去看彩云呢?
生:我认为这项工程实在太难了。不能直接把捡来的石头贴到天上去,还要先熔炼成石浆。石头那么硬,变成石浆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呢!
生:用石浆补天,女娲还要担心补得不牢,还要等石浆变干了,不知要等多久。万一遇上下雨怎么办呢?
生:女娲是女的,她要一个人杀一只巨大的乌龟和一条凶恶的龙,想想都难。
生:女娲做了这么多,会不会像盘古一样累得倒下了呢?
生:本来我以为女娲补天,只要补天。结果课文里说她还要补地。
生:补地也不容易,又不像精卫填海那样,捡树枝石子扔下去就行了,还要烧芦苇,补地缝。
生:不知要多少芦苇才能把地缝补好?万一一个地方的芦苇不够,还要去别的地方运过来。
生:女娲就一个人,又补天又补地,还赶跑了野兽,堵住了洪水。世界才终于太平了。女娲太伟大了!
师:怪不得这段话开头说—“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现在明白了吗?讲故事的人先概括介绍,后具体说明,这段话采用总分结构写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经过。现在,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
(同桌互说,互相补充)
师点拨并引发新话题:女娲是如何从各地捡来石头的呢?在刚才复述完整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把捡五彩石的过程讲生动。想想,女娲会遇到哪些困难?谁会帮助她?会有奇遇吗?请课后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点评:
如何才能清楚、生动地复述重点段落,达到阅读提示的要求呢?执教者通过核心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自行发现先概括后具体的讲述思路,并在叙述中超越文本,展开合理又富于创意的想象,甚至幻想,使捡五彩石这一句话带过的情节丰满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参与程度,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种做法是可取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