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情景激趣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知识体系导引
在许多大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建筑物高大稠密,“握手楼”就是形象写照。城市中心的建筑物为什么多呈现出
“高大稠密”的特点?
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镇空间的意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实例,在地图上指出城镇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注意】既为合格性考试,也为等级性考试的内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属新课标要求,属于合格性考试。
|知识清单|
竞争
城市功能区
阅读教材P44至P4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功能区的形成:因城市各项活动发生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而成。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住宅区:_________的功能区,在城市中其用地最为广泛。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_________和街道两侧。
高度聚集
最基本
城市外围
市中心
昼夜差异
3.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内部分区
微思考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区一样吗?
提示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各种用地之间分化趋向就愈明显,这种倾向叫功能的分化。由于这种功能分化,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一种主要的功能,即形成了功能区。
微讨论
城市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职能是单一的吗?
提示 城市中的各种功能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存在其他用地类型。如住宅区中常存在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比率较小而已。因此功能区是指某种职能的集中分布区域,也可兼有其他职能。
香港是一个陆地面积只有1 078平方千米,却拥有7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是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被誉为东方之珠,到达香港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留恋这座美丽的城市,高耸入云的大楼,令人沉醉的维多利亚湾,寸土寸金却还有供市民爬山的长楼……
下图是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
|案例分析|
结合材料探究:
(1)城市中某块土地的利用类型可以反映其所在的功能区的类型,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香港著名的商业街是铜锣湾,一般城市中的商业区位置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3)填表认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布局区位、面积等方面各有何特点?
?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________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____(有的是独立庭院)
____(拥挤密集)
环境
________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________
提示 (1)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个城市功能区内往往是一种功能活动用地为主,还有其他的一些功能活动,也会占有一定的土地,因此某块土地的利用类型不能完全反映其所在的功能区的类型。
(2)一般城市中的商业区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位置,因交通便捷,消费人口众多,对各种商业活动和服务活动产生了集聚效应,逐渐形成了商业区。
(3)城市的外缘 较大 狭小 优美 不齐全
一、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成、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
|方法规律|
形成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方法技巧】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方法
(1)协调主要功能区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各功能区都有便捷的交通,又要在各功能区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各功能之间的联系。商业区除考虑交通因素外,还要考虑消费人群因素。
(2)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区尤其是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上游环境优美位置;工业区则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
(3)卫生防护带的设置: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等,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物,如仓库和停车场等。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4)占地面积大的功能区(尤其是工业区)要有充足的土地,土地租金低。
(5)留有发展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二、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收入阶层
高收入阶层
低收入阶层
建筑质量
面积大,质量高,有些是独立庭院
面积狭小,质量低,拥挤、密集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环境质量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知识点睛】
以市中心住宅区的衰落为例看城市功能区的变化
城市发展初期,由于市中心交通便捷,距离市场较近,购物便利,在市中心区一些住宅区逐步发展为高级住宅区。随着城市城进一步发展,市中心出现了交通拥挤、地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高级住宅区逐步外迁,迁到城市外缘,一些低级住宅区为了上下班便利而留在了城市中心附近。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知识清单|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阅读教材P47至P49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___________。
2.经济因素
(1)主要表现
①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由地理位置、 ______________等决定。
② ___________: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
形成基础
交通通达程度
付租能力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______________。在区位上高、低级住宅区_______发展。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市中心
道路相交处
道路两侧
住宅区的分化
背向
微思考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区一样吗?
提示 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2018年元月份,当北京市房山区拍出每平方米3万元的楼面地价时,预示着北京楼市呈现出六环内全城豪宅化,六环外泛豪宅化的局面,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市场进入郊区化,中高端住宅出现明显外溢……
结合材料探究:
(1)北京的市中心交通便捷,但未形成商业街,而是保留了天安门广场,试分析原因。
(2)北京市商品房价格高低与其位置有何关系?
(3)北京市许多中高端住宅往往选址于近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主要是历史因素的影响。
(2)往往越靠近市中心,交通越便利的位置,商品房价格越高。
(3)环境优美。
|案例分析|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分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方法规律|
2.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城市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
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租水平线
付租能力
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字母
名称
a
商业
直线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
A
商业区(地租最高)
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
b
住宅
直线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
B
住宅区(地租中等)
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c
工业
直线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C
工业区(地租最低)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
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1)判断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可知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2)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根据图中三条直线斜率的变化判断商业、住宅、工业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都在下降。根据斜率变化的大小可判断商业最陡,住宅次之,工业最缓;三者的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3)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如上图,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因此,A段可能成为商业区,B段可能成为住宅区,C段可能成为工业区。
|知识清单|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发展历史
阅读教材P49至P50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建筑景观
(1)例证:欧洲城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少见高大楼群聚集,而美国则相反。
(2)原因:城市___________的差异。
天人合一
2.影响城市建筑格局
(1)表现
(2)例证
①杭州作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反映了古代“___________”的哲学思想。
②北京的皇宫建筑群规划建设,显示了________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的城市以国会大厦为轴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________与法制精神。
皇权
民主
微讨论
如何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的范畴?
提示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范畴,关键在于区分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微思考
欧洲城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为什么?
提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材料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为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则是与西方城市明显有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亘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清朝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虽然十分宽阔,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的开放的公共性。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在阿拉伯国家城市中,由于人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城镇中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
|案例分析|
结合材料探究: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的建筑形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什么方面存在差异?
(2)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3)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突出了什么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什么占中心地位?
(4)归纳地域文化对城市有什么影响?
提示 (1)地域文化。
(2)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3)皇权;教堂(宗教)。
(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主要影响建筑布局(如我国多讲究对称布局)、建筑结构(如我国的“墙”文化)、建筑风格(如我国的四合院)。
1.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方法规律|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建筑,如下图所示:
1.发达国家富人多居住在城市郊区,城市中心区及其附近多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
|综合思维|
思考讨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何特点?成因是什么?
提示 中高级住宅区大多分布在城市外缘,在文化区、风景区附近,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大多分布在内城,在工业区附近,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
2.南京路是上海最知名的商业街区,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美誉,其中南京西路是今天的上海最顶级也是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以奢侈品高端个性消费为主,商铺租金最高。
(1)南京西路为什么能成为上海最顶级的商业街区?
(2)为什么商业区往往是城市的核心?
提示 (1)拥有高端的消费人群并且交通便捷。
(2)人员流动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地理实践力|
3.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人地协调观|
思考讨论: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人群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