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______________。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____________________,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__________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南亚次大陆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雅利安人
恒河
3._____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___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孔雀王朝
华氏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4.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是_____________,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____________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____________,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种姓制度
婆罗门
首陀罗
贱民
5.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____________。各等级之间______________,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6.佛教创立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______________”。
7.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_”,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_________________”,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
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8.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例1】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
A.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蒙古人
D.雅利安人
解析: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成为印度的主要居民,他们征服当地居民并将其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答案:D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例2】某中学九(1)班的元旦节目是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
A.刹帝利对婆罗门非常恭敬
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巡视
D.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从上而下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婆罗门是掌管宗教的祭司;刹帝利是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是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不可能担任官吏在巡视,C项不符合史实,A、B、D三项是符合史实的。
答案:C
知识点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例3】某历史论文提到了“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众生平等”等信息。据此判断,该论文重点研究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种姓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众生平等”可知,公元前6世纪,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故选A项。
答案:A
对应训练
1.印度是个文明古国,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首都是(
)
A.哈拉帕
B.摩亨佐·达罗
C.华氏城
D.迦毗罗卫城
C
2.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这反映了当时的印度(
)
A.社会分工相互协作
B.宗教信仰派别众多
C.社会等级贵贱有别
D.风俗习惯仪式繁琐
C
3.下列对佛教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B.佛教反对种姓制度
C.佛教认为不同种族的划分具有合理性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C
1.摩亨佐·达罗(意思是“死亡之丘”)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如图),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这个城市被神秘地遗弃了7个世纪,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该文明遗址属于(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
2.我国神魔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里的“西天”应该是(
)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伦王国
D.古罗马帝国
3.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A.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B
C
4.(2019·株洲)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出自(
)
A.古代印度
B.古代中国
C.古巴比伦王国
D.古代埃及
5.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基本社会制度,其特点是(
)
A.等级和职业世代相传
B.实行民主的选举制度
C.强调所有人一律平等
D.允许各等级自由通婚
A
A
6.在古代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群体,形成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其中,经营商业贸易的阶层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7.我国历史上的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国王穿越到古代印度,他属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中的哪一阶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D
B
8.吉米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认为他的哪个愿望可能实现(
)
A.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
B.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
C.娶一个美丽的公主做妻子
D.雇佣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
A
9.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
A.担任祭司
B.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
D.纳税供养前三个等级
D
10.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经营自家店铺
B
11.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A
12.佛教诞生于下图所展示的国家。该国家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中国
D.古代印度
D
13.佛教创立后,最初传播于恒河流域,后传遍南亚大陆,又传往东亚、东南亚。佛教倡导众生平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叙述佛教的(
)
①产生过程 ②传播过程 ③教义 ④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14.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材料二 据记载,悉达多王子目睹了世间种种苦难,因而慨然出家。先是到深山修苦行,但毫无所获,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整整沉思了49天,终于悟出一个“真理”,即万物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分散而灭的道理。
——《○教的初传与远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国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由高到低的等级名称。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在材料一反映的制度下,有一户人家开着一家棉布店,销售自己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这一等级需要履行什么义务?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这个等级制度有什么突出特点?
第三等级吠舍。义务: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特点: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3)依据材料二指出悉达多王子最终创立了哪一宗教?该宗教针对“种种苦难”提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为什么对此宗教的发展壮大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佛教。宣扬“忍耐服从”。有助于统治者的统治,大力宣传佛教。(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_______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_________________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尼罗河的赠礼
3100
图特摩斯三世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3.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__________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4.金字塔是_____________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太阳历
象形文字
古埃及文明
三、法老的统治
5.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___________”。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____________”,具有无上的权威。
6.__________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法老
神之子
胡夫
知识点一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例1】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
A.古印度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埃及文明
解析:古代世界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
答案:D
知识点二 金字塔
【例2】下列选项对右图建筑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该建筑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B.该建筑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C.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D.该建筑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解析:这是一道识图选择题,解题关键是从图中寻找到有效历史信息:图中宏伟的古代建筑是著名的金字塔,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不是军事防御工程,故选D项。
答案:D
知识点三 法老的统治
【例3】古埃及国王称为法老,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成为金字塔的享用者。法老无上的权威表现在( )
①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 ②被认为是“神之子” ③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④实现了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故选B项。
答案:B
对应训练
1.它是一个拥有伟大气度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众所周知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等都是它的杰作。“它”指的是(
)
A.两河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B
2.(2019·娄底)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东方许多古老民族最先告别了野蛮与蒙昧,大踏步地迈进了文明社会,创造了辉煌的古代东方文明。下列文明成果属于古埃及的是(
)
A.楔形文字
B.佛教
C.金字塔
D.《汉谟拉比法典》
C
3.在古代埃及,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杖责打大臣。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埃及推行种姓制度
B.埃及法老具有无上的权威
C.古代埃及吏治严酷
D.古代埃及王权逐渐衰落
B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选出的“解说员”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所选专题的相关资料。有一组的解说员展示搜集的材料如方框所示。请你判断其所选的专题是(
)
1.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2.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3.其统治者称“法老”。
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B
2.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
)
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天然肥料,有利于古埃及农业的发展
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A
3.绘制年代尺是培育“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列年代尺中画圈处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尼罗河下游出现若干个小国家
B.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C.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D.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
B
4.在古代埃及,掌握国家一切大权的国王被称为(
)
A.元首
B.元老
C.法老
D.哈里发
C
5.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们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赞誉的原因是(
)
A.他的征服战争使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B.他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统一
C.他修建了金字塔
D.他建立了古埃及的奴隶制国家
A
6.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据此他们制定的历法是(
)
A.太阴历
B.太阳历
C.儒略历
D.格里高利历
B
7.下面图片展示的是象形文字。最早发明该文字的是(
)
A.古希腊人
B.古巴比伦人
C.古中国人
D.古埃及人
D
8.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信息有(
)
①古埃及境内的大河是尼罗河 ②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③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④埃及版图位于地中海东面和南面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9.“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馈赠’。”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尼罗河定期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C.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D.人民群众是古埃及文明的创造者
B
10.下列有关古代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埃及文明延续发展至今,文明进程历尽曲折
B.古埃及帝国最强盛时,其版图地跨欧、非、亚三洲
C.古埃及国王将自己的陵墓取名“金字塔”,象征着无限的权力,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D.古埃及楔形文字在19世纪被识读,为古埃及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C
11.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几近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为荣。下列关于古埃及法老统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国王被称为法老,掌握国家一切大权
B.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C.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法老的权力逐渐增强
D.金字塔是法老权力的象征
C
12.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建造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B.发明楔形文字
B.制订《汉谟拉比法典
》
D.建造帕特农神庙
A
13.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通过考察研究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哪些方面的社会状况?(
)
①建筑技术 ②宗教信仰 ③自然科学 ④专制制度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14.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这反映了(
)
A.社会矛盾激化
B.王权逐渐衰落
C.法老拥有无限的权力
D.法老的审美发生变化
B
15.秦始皇给自己修建了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埃及法老也为自己修建了气势庞大的陵墓——金字塔。大河文明国家能够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高度发达,建筑技术十分先进
B.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
C.实行中央集权,便于集中人力物力
D.都相信灵魂不死,重视墓葬规模
C
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两幅图片所示的是哪个文明古国的代表性遗迹?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请再举出两例此文明古国留下的文明遗迹。
国家:古埃及。名称: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举例:象形文字、太阳历。
(2)这个文明古国位于哪条大河流域?
尼罗河。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河流域为什么容易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有利于农牧业发展,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是指西亚的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河流域,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
2.大约在公元前____________,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美索不达米亚
24世纪
二、古巴比伦王国
3.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___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_________国家。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____________,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_________。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汉谟拉比
奴隶制
中央集权
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汉谟拉比法典》
6.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__________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____________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_____________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____________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7.《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源远流长。
奴隶
战俘
家庭奴隶制
商品经济
法制传统
知识点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例1】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在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是指( )
A.尼罗河和印度河
B.地中海和阿拉伯海
C.黄河和长江
D.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解析:“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故选D项。
答案:D
知识点二 古巴比伦王国
【例2】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诞生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在这里勃兴。下列有关古巴比伦王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巴比伦王国是东亚文明的典型代表
B.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的统治下达到空前繁荣
C.古巴比伦王国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D.汉谟拉比重视道德,不提倡用法律治国
解析:约从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国力强盛。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C、D三项都不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知识点三 《汉谟拉比法典》
【例3】(2019·深圳)《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该法典主要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C
对应训练
1.文明的发祥总是和河流密切相关。西亚的中心地带荒凉而干旱,这片漫无边际的沙漠,如今看来毫无生气,可它却拥有多个“世界之最”:最早建立的城市、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甚至最早的药典,等等。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共同创造了这一古老、辉煌的文明。孕育这一文明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B
2.下列关于古巴比伦王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B.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C.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D.金字塔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的文明成就
D
3.某市法院办公楼大厅的两侧是反映东、西方法制文明的铜铸浮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汉谟拉比法典》、铭文刑鼎等37幅图案,诠释了人类司法文明的历史进程。浮雕中选用《汉谟拉比法典》图案的原因是(
)
A.制定者是古代巴比伦王国国王
B.此法典出土于两河流域
C.此法典内容丰富,正文有282条
D.此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
D
1.下列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是(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两河流域
2.古代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D
B
3.下列关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B.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C.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D.第八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D
4.古巴比伦王国的一位国王对外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它是(
)
A.法老胡夫
B.轩辕帝
C.司马睿
D.汉谟拉比
5.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舞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的是(
)
A.雅利安人
B.腓尼基人
C.苏美尔人
D.法兰克人
D
C
6.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的计数法。巴比伦的数学家奠定了代数学的基础,他们已经知道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规则。这一文明出现在(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7.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国家的依据的是(
)
A.战俘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绝对的处置权
D.《汉谟拉比法典》明确保护奴隶的利益
B
D
8.下图所示大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
)
A.金字塔
B.司(后)母戊鼎
C.《汉谟拉比法典》
D.《十二铜表法》
C
9.古巴比伦王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法典》将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其中不包括(
)
A.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B.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C.拥有公民权的奴隶
D.无公民权的奴隶
C
10.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接待等规定。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A.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古巴比伦分为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
D.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D
11.下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
A.文明名称
B.出现时间
C.著名人物
D.文明代表
A
12.(2019·沈阳)《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内容全面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影响深远
A
13.(2019·攀枝花)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很浪漫
B.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完美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较活跃
D.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非常悠久
D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1)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的哪部法典?观察图二,指出这部法典是用什么文字记录的?并说出是由哪位国王制订的这部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国王:汉谟拉比。
(2)材料二选自这部法典,指出前两条和第三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前两条实行对等惩罚,而第三条实行不对等惩罚。因为第三条中的奴隶和自由民之子身份等级不同。这说明了该法典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3)材料二前两条内容可用一句八个字的中国成语来概括,试试看。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部法典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它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