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上期国庆假期生物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在遗传育种的过程中,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用杂交育种方式获得矮秆抗锈病小麦
B.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西瓜获得四倍体西瓜
C.用X射线、紫外线处理青霉菌获得高产青霉菌株
D.用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药培育单倍体小麦植株
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诱变育种能够改变基因结构,且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形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C.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这是由于秋水仙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
D.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不利,但在育种上仍有一定价值
3.下列不能作为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是(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DNA聚合酶
D.质粒
4.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的产品。下列选项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表达的是
(
)
A.棉花细胞中检测到载体上的标记基因
B.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的生长激素基因
C.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录出的mRNA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的干扰素
5.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途径是Ⅰ→V
B.通过Ⅱ→Ⅳ过程最不容易到达目的
C.通过Ⅲ→Ⅵ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6.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7.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
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8.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工诱变可提高突变频率,且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B.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
C.
培育无籽西瓜需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处理三倍体西瓜的雌蕊柱头
D.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相同,且都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9.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育种所选双亲必须是纯合子
B.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就应丢弃
C.多倍体育种时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D.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10.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过程②中逐代自交,那么自交代数越多纯合植株的比例越高
B.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③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
C.育种过程②⑤⑥中需要进行筛选,筛选不会改变任何一个基因的频率
D.经过①和⑦过程培育的品种和甲、乙品种基因型不同,但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
11.下图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指基因型频率改变,③是指自然选择学说
B.④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某植物种群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D.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1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⑥⑦
14.某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高。几年后,疗效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药物的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抗药性的个体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病毒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5.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4,aa个体占1/4,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4,1/2;3/8,1/2
B.1/4,1/4;3/8,1/2
C.
1/4,1/2;3/8,1/4
D.
1/2,1/2;3/8,1/2
16.隔离的本质是(
)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地理隔离
C.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生殖隔离
17.下列有关种群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殖隔离既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又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物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
C.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能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18.如图为人体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质基质,5是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中含有维生素、纤维素、尿素
B.1生活的内环境是3、4、5
C.2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
D.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1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D.①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钾离子以及蛋白质决定
20.下图为正常人体内环境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体液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D.图中②③构成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21.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的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
④中可含有气体、激素、代谢废物等
22.分析有关人体内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D与B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大于A+B+C
C.人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C
D.过敏反应发生时,图中的C增加导致水肿
23.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都是90%为水,7%-9%为蛋白质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C.正常人的血浆为中性,PH大约在6.75-7.35之间
D.健康成年人的腋窝温度应始终在37℃
25.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②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③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A.①②④⑤
B.②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氨基酸、麦芽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大都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恒定不变
2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28.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内环境稳态的实现不仅需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还需要各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
C.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D.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Na+和K+维持
29.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载体
C.缓冲物质对、Ca2+、H2O、胃蛋白酶
D.Na+、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
30.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肌肉注射青霉素
C.口服抗菌药物
D.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31.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32.只有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B.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环境交换物质
C.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
D.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3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液体①中含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C.
①比②内的蛋白含量高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先进入②,再进入①后运输到相应部位
34.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消化酶主要存在于丙中
3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简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6.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重组技术所用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DNA
连接酶和运载体
B.
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黏性末端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
C.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
D.
“不同的
DNA
分子具有相同的双螺旋结构”是基因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
37.下列是植物育种的两种方法图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是将2个物种通过杂交将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筛选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B.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过程④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D.若C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l/4
3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血红蛋白、脂肪、尿素和激素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相关
C.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二、非选择题
39.如图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回答:
(1)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
。?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
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
。?
(2)E方法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原因是
。
(3)F方法常用的试剂是
,该试剂作用的时间为有丝分裂的
期。
(4)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于是,科学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
①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
②图中变异家蚕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
。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
。
40.下图为水稻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从来没有出现过抗旱类型,有人打算也培养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D
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其依据的原理是
,与A→B→C
表示的育种方法相比,后者的优点表现在
。
(3)如果要培育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个体,则图中最简便的育种途径是
。图中所示育种途径中,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是
。
(4)B
常用的方法是
。E
表示的育种方法是
。实现过程E所需要的工具包括
。????
???
(5)F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该过程常用的药剂是
。
41.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
为核心论,其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下面是对一块棉铃虫成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
①从实验结果看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在这里杀虫剂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起选择作用,内在因素是棉铃虫本身就存在的
变异类型。
③此实验说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通过棉铃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42.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外界中的0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穿过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5)图乙中,B液为_______,其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6)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3.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内总称为
,其中A代表
。
(2)图中D、E系统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脉输入的葡萄糖,经__________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尿量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使细胞外液的pH有所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但不会剧烈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的作用。
(4)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膜才能被肝部的组织细胞利用。
高二上期国庆假期生物作业(一)答案
1-5.CDCDD
6-10.
BCCCA
11-15.
DBCCA
16-20
CCCCD
21-25
CBDBD
26-30
BCBDB
31-35
BCACA
36-38
DAA
39、(1)
①甲×乙
②4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3)秋水仙素
前
(4)
①28 ②染色体结构变异 杂交育种 aaZWA
40、(1)
陆地水稻和海岛水稻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2)
基因重组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A-D
E
(4)
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基因工程(育种)
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5)
染色体(数目)变异
秋水仙素
41、(1)
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2)
①自然选择
②抗药性(不定向)
③环境是可变的,而遗传是稳定的
④生存斗争
42、(1)呼吸
消化
泌尿
(2)降低
碳酸氢钠
(3)神经-体液-免疫
(4)10
(5)血浆
HCO3-和H2PO4-
(6)内环境
43、(1)
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2)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
循环
降低
增加
降低
缓冲物质
(4)
1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