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上海用) 第二册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课件(24张PPT,内嵌视频,wps打开)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上海用) 第二册 专题25 文化与环境 课件(24张PPT,内嵌视频,wps打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上海)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17 11: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影片呈现了什么文化景观,它在我国的哪里?
北回归线
26°N
100°E
哀牢山
(3166)
哈尼梯田(哀牢山)地理位置
哈尼梯田的“奇迹”
层级多达3000级
垂直落差1500米
梯田面积20万亩
历史长达千余年
“大地雕刻”
专题25·文化与环境
——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
北回归线
26°N
100°E
哀牢山
(3166)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域
气候环境特征
高山森林区
>1800米
年均温11℃,全年日照1000小时,多云雾阴雨
上半山区
1400-1800米
年均温15℃,全年日照1630小时,雨量充沛
下半山区
600-1400米
年均温18℃,全年日照2020小时,雨量充沛
河谷区
0-600米
年均温25℃,全年日照2430小时,蒸发旺盛
哈尼梯田(哀牢山)地理位置
数据来源:《元阳县志》1990;49.
哀牢山气候特征的垂直分异
推测哈尼族村寨所在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河源林
村寨
梯田
河谷
蒸发
降水
降水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垂直结构剖面图
图示来源: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J].生态学报.2006
阴冷潮湿,森林密布
气候炎热,
多虫蛇、瘴气
下渗
地下径流
村寨选在半山的地理原因
河源林
村寨
梯田
河谷
蒸发
降水
降水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垂直结构剖面图
图示来源: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J].生态学报.2006
下渗
地下径流
哈尼梯田丰富的水源从何而来?
河谷强烈的蒸发,在高处形成云雾、降水
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为哈尼族人提供了稳定、洁净的水资源
高山森林对径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村寨的选址
认识自然
河源林
梯田
河谷
蒸发
降水
降水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垂直结构剖面图
图示来源: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J].生态学报.2006
下渗
地下径流
村寨
民居
晒台
木架
火塘
蘑菇房——哈尼族的独特民居
稻草顶
晒台
土墙
木架构
圈养牲畜
居住
晒谷、存粮
图示来源: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聚落景观及其演变[J].热带地理.2014
观察蘑菇房的特点(建筑体量、材质、样式、功能分布等角度),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因。
材料:蘑菇房的体量小,分布密集紧凑。楼高约4米,多为三层,第二层层为卧室,中心设有火塘。
观察蘑菇房的特点(建筑体量、材质、样式、功能分布等角度),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因。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民居特点
地理原因
1.体量小,分布紧凑
平地少,土地资源紧缺
2.材料以土、木、草为主
从森林、稻田内就地取材
3.屋顶呈“人” 型斜坡
降水较多,便于排水
4.底层养畜,上层居住
底层潮湿,不宜居住
晒台、火塘……
……
村寨的选址
认识自然
民居的设计
适应自然
河源林
村寨
梯田
河谷
蒸发
降水
降水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垂直结构剖面图
图示来源: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J].生态学报.2006
下渗
地下径流
哈尼梯田中稻田养鱼的场景
哈尼族先民在高山深箐和崖石上依靠人力开挖出台地,建渠引水形成水梯田。田内以水稻种植为主,配合鱼类、螺蛳、泥鳅等水产养殖。
哈尼梯田体现了哪些农业生产的智慧?
平整土地
增加耕地
提高农田肥力,增加农副产品
村寨的选址
认识自然
民居的设计
适应自然
梯田的建设
改造自然
哈尼族的节庆、宗教与环境有何联系?
“昂玛突” 节
一年的起点,准备春耕,祭祀地神。
六月节
秋收生产即将开始,祭祀天神
十月节
农耕的终点,欢庆丰收,祭祀祖先神
图示来源:《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2010
冷季
冷季
暖季
暖季
村寨的选址
认识自然
民居的设计
适应自然
梯田的建设
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尼梯田文化
危机
传承千年的哈尼梯田稻作,
由自给自足走向濒临崩溃!
探究:为何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无法维持?
全国人口金字塔
全福庄人口金字塔
{85BE263C-DBD7-4A20-BB59-AAB30ACAA65A}
1952年
1982年
增长率
耕地(万亩)
28.3
37.5
32%
农业人口(万人)
14.9
29.2
96.3%
人均耕地(亩)
1.91
1.28
—33%
数据来源:《元阳县志》.199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
少年儿童
持续增长
人地矛盾
日趋严重
元阳县各村寨人均收入(2011)
国家贫困线
据调研,当地的年轻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虽然只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背矿石、搬运红砖、搅拌灰浆等,但这些工作的收入仍然远高于种植水稻。
资料来源:数字云南乡村网.2011
探究:为何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无法维持?
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青壮年外出务工,对本民族文化自卑
传统的蘑菇房正逐渐被红砖、钢筋、混凝土的民房所替代。
据调查,即便是当地老人也很少用到哈尼族传统历法,重大的祭祀节庆逐渐从简。哈尼族的手工艺、民歌、舞蹈也正在消失。
哈尼梯田稻作文化危机的影响
人民日报:守住哈尼梯田的农耕文明
村寨的选址
认识自然
民居的设计
适应自然
梯田的建设
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哈尼梯田文化
保护民族文化
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人类文化!
海拔
(米)
百分比(%)
数据来源:《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文本》2010;35.
哈尼梯田保护区内村寨垂直分布统计
河谷
下半山
上半山
高山森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