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丢丢铜仔 人音版(五线谱)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丢丢铜仔 人音版(五线谱)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17 12:1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丢丢铜仔》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了解衬词和下滑音;
3.能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4.学会用领唱、齐唱、轮唱三种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领唱、齐唱、轮唱三种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衬词和下滑音,能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
1.幻灯片呈现一组展示台湾优美风景的图片。(多媒体播放轻音乐)观看图片,放松心情,了解台湾的地方特色。利用优美的台湾风景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从风景美过渡到民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图片上的风景美不美啊?你知道这是哪儿的风景吗?
3.小结:大家见识了台湾优美的风景,可你不知道台湾的民歌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幻灯片呈现课题)
(二)学:
1.出示学习目标
2.幻灯片呈现:《丢丢铜仔》由来简介。了解歌曲的由来:歌曲《丢丢铜仔》据说两百多年前,山中交通不便,伐木者为了从台湾北部山区的宜兰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的淡水,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在从淡水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歌中的“丢丢铜”是象声衬字,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宜兰,运送木材再也不必经历河道的急流险滩了。这首歌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要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
(三)教:
1.幻灯片呈现:火车行驶隧道的图片
2.听赏歌曲,初步感知以此为背景,播放歌曲《丢丢铜仔》。歌曲地域特色。
3.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节奏朗读。
4.认识下滑音记号,通过对比听赏了解下滑音的装饰作用。
5.跟琴学唱歌曲第一部
(幻灯片呈现:歌曲中的衬词。突破歌曲难点。幻灯片呈现:下滑音记号,播放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供学生听赏对比。)
6.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逐句弹琴引导学生模唱,学生自学有困难的乐句教唱。
7.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1)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及形象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由来及特点。
(2)朗读歌曲中独具地方特色的衬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为进一步学习歌曲做铺垫。
(3)对比听赏带与不带下滑音记号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滑音记号的装饰作用。
(4)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8.二声部合唱练习
(1)老师伴奏,引导学生练习二声部合唱部分。
(2)幻灯片呈现:背景音响材料。
比一比:看哪组模仿的最像?模仿最好的一组承担合唱的伴奏任务。
(3)将学生分三组分声部指导训练。
(4)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训练。
1.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重点学唱第一声部最后两小节;2.按节奏练习背景音响材料。在演唱背景衬词“克特克特”的三连音时要求声音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3.练习自己所属声部乐句。)
9.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练唱。
(1)通过视唱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识谱能力。
(2)训练学生的声音表现力。
(3)通过合唱练习,使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演唱的乐趣。
(四)练
1.指导学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和活泼欢快的情绪齐唱歌曲
2.歌曲的完整表现。
(1)指导学生以“领一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反复练习轮唱部分。
(2)用明快、清爽的声音,以“领一合”的方式完整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境。反复练唱。
(3)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通过合作演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反复练唱,使学生更熟练地、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品味台湾民间小调的风格韵律。
(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大家合作非常默契,这首歌只是众多民间小调中的一首,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发现并学习更多更好听的小调民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今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