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 演唱 美丽的黄昏 人音版(五线谱)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 演唱 美丽的黄昏 人音版(五线谱)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17 12: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美丽的黄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对演唱有了明确的要求: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本节音乐课重在尝试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聆听对比的学习方法,再反复的聆听中找到答案,克服难点,掌握重点,其次利用课堂小乐器--“陶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音高、音准,更好的演唱歌曲、唱会歌曲、唱好歌曲。
教材分析:
《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旋律采用三拍子写成,主要节奏型“×—×”轻盈而有动感,使歌曲的旋律性比较强。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六度,开始的4小节是全曲的主要素材,由1、2、3、4四个音组成,第5、6小节是第3、4小节的完全重复,主要节奏型轻盈而有动感。歌曲通过简单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特定环境下的“自然与音乐”——黄昏的钟声,在美妙的歌声中提高审美情趣。
2、技能目标:能够有意识地参与轮唱,并且在轮唱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学会聆听,树立良好的声部概念,建立正确的合唱方法,为以后的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听钢琴、听教师范唱、听同学模唱、听录音演绎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聆听对比的习惯,从而逐步学会在参与中聆听,在聆听中修正自己的表现。吹奏乐器“陶笛”的加入,让学生感受、体验、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音高、音准。音乐学具发挥最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有表情地用轮唱表现黄昏中钟声的缥缈与美妙。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唱会、唱好歌曲。
2、难点:歌曲的二部轮唱,各声部的和谐、悦耳,陶笛的双声部吹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背景音乐《美丽的黄昏》伴奏)
1、在音乐中做放松,脸部肌肉、打口盖及身体的全部。
2、歌唱呼吸练习。(急吸慢呼)
[设计理念:音乐课前的2-3分钟抓住,每次都做,日积月累,孩子的歌唱状态养成,每一节课的课前渗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聆听映像,好习惯也会逐步养成。]
一、歌唱训练:
1、哼鸣的练习:简单的单音模唱,中音“do ri mi fa sol la”。
《美丽的黄昏》旋律,初步感受音乐。
[设计理念:先简单单音模唱,学生愿意参与,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难度,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大大放大,跟琴模唱完整的旋律,建立学生的音高概念。]
2、演唱歌曲《两只老虎》,在尝试二部轮唱。并提问:这个演唱形式给你什么感受?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演唱歌曲、增加难度中初步建立轮唱的概念,也为歌曲《美丽的黄昏》学习做铺垫。]
3、师生谈歌曲演唱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同感受。
[设计理念:谈话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放松,孩子们可以在交谈中理出轮唱的概念,而且是印象深刻、牢固。]
二、新歌学唱:
师:今天我们尝试合唱演唱形式中的轮唱,它把单一的齐唱变得更加丰富,从听觉上更加饱满。赵老师今天带来一首也是利用轮唱形式表现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听!
1、学生聆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提问:你听见了什么?给你第一感受是什么?(要求: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2、师生交流听后的内容及感受。
[设计理念: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在每一次的听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专注的听音乐习惯,让学生的耳朵越来越灵敏,抓住音乐。]
师:同学们聆听音乐的习惯真好!给我们这样深刻画面感的作品会是几拍子的作品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吧!(要求: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随意的坐着聆听音乐。)
3、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作品的节拍及情绪。
师:同学们听出来是几拍子的作品了吗?
4、师生交流歌曲的节拍及情绪。
师:孩子们真棒!这是一首四三拍子的作品,那三拍子的节拍规律是什么呢?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节拍练习好吗?
5、学生聆听歌曲《美丽的黄昏》,边听边做节拍练习。
师:好孩子,听音乐真专注。三拍子的作品,让我们听着好舒服!好美!好陶醉!谢谢你们的分享!那同学们能说说听音乐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
6、师生分享听后的感受,所听、所想、所感。
[设计理念:聆听、谈感受,让学生忘却学习的压力,更多的是投入到音乐中,直观的分享自己的所听、所感、所想,学生的学习,音乐学习不在是畏难,而是享受!学生对三拍子的韵律,乐句的连贯性、完整性表现的准确。]
师:夕阳美景、大教堂、大钟,好美的画面!那歌曲该叫什么名字呢?歌曲的结尾钟声在力度上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样处理?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在音乐中寻找答案吧!
7、学生聆听歌曲范唱,找出歌曲结尾钟声的力度变化。
8、师生交流、尝试、并实践。(揭示力度标记---渐弱“>”的概念及应用)
师:同学们,这首音乐作品也是采用轮唱的形式表现的,那你们听出来了吗?几个声部呢?各声部的旋律一样吗?让我们听音乐,找答案好吗?
9、学生听音乐,找答案。
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对的,歌曲是两个声部,我们可以叫它二部轮唱,那两个声部的旋律一样吗?我们的答案不确定,没关系,让老师来帮助你们好吗?
10、老师范唱歌曲的两个声部旋律,学生听,找答案。师生交流。
师:很好!那歌曲的两个声部,第二声部是怎么进入的?在听音乐,看歌谱,用耳朵、眼睛找答案吧!
11、学生聆听范唱,找二声部的进入,是错后一小节、错后4拍吗?
12、师生交流听后的答案,二声部进入是错后6个小节,18拍。
师:同学们真能干!太好了,自己找着的答案!老师为你们骄傲!二声部进入是错后6个小节、18拍,所以一声部与二声部相遇的地方特别好听,这也是老师今天要说的三度模进的音乐特点,和谐、协调。让我们再唱唱这一块的旋律,感受音乐的和谐。
13、学生练习作品三度模进的旋律,让二声部更加的和谐、好听!
[设计理念:音乐知识的讲授绝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学生聆听音乐,发现不解的知识点,并且先会知识点,实践知识点,再由老师揭示概念。]
师:孩子们会唱了吗?让我们唱起来吧!
14、学生用哼鸣的状态、轻声演唱歌曲。师生评价。
师:唱的真好!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第一个乐句的歌词处,用了语气词“啊”?
15、学生演唱、交流、体会。
16、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尝试用二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老师指挥,学生二声部看老师手势。师生评价。
17、老师指导学生再次用轮唱的方式表现歌曲,注意二声部的进入,声部的音准。老师指挥,学生看手势。
[设计理念:由语气词“啊”引出作者的赞美与抒发之情。学生更能深刻体会,为什么我们要用柔美的歌声表现歌曲。其次,在不断尝试中,老师始终强调看手势,训练学生合唱的基础常规。]
三、拓展学习:
师:好孩子,唱得不错,音准还好。下面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学具--陶笛,帮助自己把歌曲的音准掌握好好吗?
1、学生拿出陶笛,吹奏歌曲《美丽的黄昏》旋律。
老师指导吹奏中音“do mi sol la”,进行陶笛校音及预热。
吹奏长音,练习气息及音准。
③老师指导学生分声部练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④两个声部进入练习,老师指挥。
[设计理念:歌曲学唱,乐器吹奏都有相通之处,基础更重要,所以每次陶笛的吹奏,常规训练非常有必要,强化学生的气息、音准概念,以致达到和谐、标准、正确。]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同学们,陶笛吹奏歌曲旋律,我们的音准非常好,那让我们再次唱起歌曲,你们可以把音准唱好吗?
2、学生演唱歌曲,老师弹伴奏。师生评价。
师:看着你们的投入、陶醉,老师特别开心和欣慰。我们还可以变换形式吗?比如:我们尝试陶笛伴奏,我们唱好不好?
师:有同学说可以尝试哼鸣的办法哼唱歌曲,那我们试一试好吗?
3、学生用哼鸣的方法表现歌曲。师生评价。
4、一名学生吹奏陶笛,老师演唱歌曲,学生听,陶笛与人声的配合,从声响上辨识两种声音的融合度。
5、师生谈话,分享各自的感受。
[设计意图:陶笛作为学校的艺术特色,普及快五年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作为课堂小学乐器,它的作用一定要发挥最大化,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形成正确的音准,在小学歌唱教学中,陶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学具,每一节课只要音域达到,我都会让学生尝试唱会歌曲,陶笛吹会歌曲。乐器吹奏与歌唱学习相辅相成,一起进步!]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大自然赋予我们太多的美景,我希望你们好好学习音乐、学习陶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用陶笛、用歌声表达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最后让我们唱起《美丽的黄昏》,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吧!
学生演唱歌曲《美丽的黄昏》,老师指挥。在歌声中结束这节音乐课。



《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
------孩子:你们的思考、回答给了我动力和激情

《美丽的黄昏》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旋律采用三拍子写成,主要节奏型“×—×”轻盈而有动感,使歌曲的旋律性比较强。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歌曲的音域仅六度,开始的4小节是全曲的主要素材,由1、2、3、4四个音组成,第5、6小节是第3、4小节的完全重复,主要节奏型轻盈而有动感。歌曲通过简单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音乐课程标准》“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对演唱有了明确的要求: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
器乐演奏中要求:“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本节音乐课重在尝试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聆听对比的学习方法,再反复的聆听中找到答案,克服难点,掌握重点,其次利用课堂小乐器--“陶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音高、音准,更好的演唱歌曲、唱会歌曲、唱好歌曲。
有了以上的思考和想法,我的课堂让我感动、让我收获、让我成长:
整堂课学生的回答给我无穷的动力:
一是:当我问到:“这首歌曲我们初听了一遍,你听见了什么?”
学生1)、我听见了叮咚、叮咚的钟声,并且模仿钟声。
学生2)、歌曲是赞美美丽的黄昏的。
二是:“那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1)、感受是外面的天也变成了黄昏了。
学生2)、感觉我就身处在黄昏美景里!
学生3)、感觉很舒服!孩子说着还做了动作。
三是:“歌曲的结尾处,钟声的力度是怎样处理的?”
学生1)、我听着好像越来越弱。
学生2)、老师是渐弱。我们音乐课上老师讲过的,陶笛课上也讲过……
四是:“同学们,我们用陶笛吹奏《美丽的黄昏》给你什么感受呢?”
学生1)、老师,我感觉自己很投入,都陶醉了。
学生2)、老师:我们的笛声特别和谐、好听。
“为什么呢?”
学生1)、因为我们很团结。大家一起吹奏。
学生2)、我们很谦让,彼此之间都能听到各自的旋律,所以好听。
因为学生的回答,我的问题也会不停地变换,看着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让我有了无穷的动力,课堂才得以一步一步的剥茧、成蝶!
反复的聆听,学生受益良多,也学会了在音乐中寻求答案的学习方法。
一是:每一遍的聆听都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
二是:整堂课聆听音乐9遍,每一遍都是解决一个问题,所以9遍之后,学生都会演唱歌曲了,而且非常熟练。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一堂课让学生多听、反复聆听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音乐学具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又锻炼了学生陶笛的吹奏技巧。
一是:学生陶笛吹奏,特别是试吹奏,很棒!学生自己的学习成功远远大于老师的灌输、被动学习。自信心有了,学习快乐也有了,还需要我们老师维持课堂纪律和秩序吗?
二是:学生陶笛吹奏,反复练习,每一遍吹奏完师生评价,都会发现问题,出现疑惑。在解疑中,学生收获良多,运用对比自己实践,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三是:音准、音高掌握更加方便,陶笛吹奏几遍,再返回来演唱歌曲,会发现学生的音准好多了,歌声也悦耳了。特别是陶笛吹奏两个声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要团结,还要谦让,这样才能听见彼此的声部。这正是合唱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自己发现,在总结、提炼,最终变成自己的。难点也就不是难点了。
课后的不足与遗憾:
一是:时间驾驭的不够,课堂的最后环节结束的太急,原本设想学生要综述这堂音乐课的收获,总结轮唱的概念及演唱注意的事项,但时间不够了,就直接删除了。有些遗憾吧!
二是:整堂课老师说的有些多,不敢放手,应该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让学生有多的思考、整理和回答的空间。今后还应注意,相信学生。
一堂课准备了很多遍,但每一次都不是按照自己想的上的,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让我思维开阔,充满惊喜和震撼,这也让我意识到,在课堂变通和驾驭上多下功夫,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更好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玩中掌握知识,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