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质点 参考系》—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质点 参考系》—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17 13:2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1节
质点
参考系
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
郭雪鹏
教学内容分析
《质点
参考系》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1模块中“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对该内容的解读为:应该通过具体情境的分析来建立质点的概念。学生在建构质点模型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质点的含义,还要知道建构这个模型的必要性,体会到它既给研究带来方便又使研究变得更加严谨。在了解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时,应该认识到这是由问题决定的,同样的情境、问题不同,则物体能否被视为质点的判断也不同。将具体的物理对象或过程抽象为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课程基础性的体现。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的作用,不是仅凭质点模型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
质点模型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物理模型,第一次接触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抽象简化,抓住问题的关键因素、本质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非本质因素。通过质点模型的学习,认识到实际物体的运动直接研究会遇到很多困难,物理学的研究需要巧妙的科学方法。
学情分析
经历初中阶段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对运动现象有足够丰富的了解,能够举出很多运动的实例。但学生的了解停留于表面现象,止于具体的案例,没有认识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空间位置在随时间变化。需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所有运动现象都具有的共同特点,要指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材质等都不是运动的本质,通过层层分析,经历科学思维过程、总结提炼初运动的共同特点。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不深,要设置具体案例认识到研究一个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抽象简化的思维方法,通过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实例判断出将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提升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分析运动实例,总结出运动是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
学生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能在特定实际情境中将物体抽象为质点。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明确参考系的概念,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及参考系的选取原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质点的概念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简化科学思维方法。
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在特定情境中将物体抽象为质点和判断出运动物体所选择的参考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情境
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
展示火箭发射、过山车、鲸鱼跃出海面、水滴下落、行人骑电动车等动态图片
图中的物体在运动吗?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火箭、过山车、水滴、行人在运动吗?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它们都在运动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运动概念
思考讨论
你能举出更多的运动实例吗?
展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的物体?
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室中的风扇叶轮转动在运动、马路上行驶的公交车在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将物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小狗在草地上奔跑;信鸽在天空中翱翔
运动的物体有何共同特点?试着总结。
展现小狗在草地奔跑和信鸽在天空飞翔的动态图片。提出问题:对每一个运动现象单独研究是不现实的,要归纳总结运动的本质特征。观察并思考各种运动现象,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材料、味道等都相同吗?
学生观察两幅运动现象,思考并回答问题: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都一般不会都相同,但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均发生变化。
让学生思考,提炼总结运动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演示
实验
物理课代表站在教室讲台上某确定位置,双脚不动。蹲下、起身、蹲下、起身。
物理课代表运动了吗?
安排物理课代表按照要求蹲下、起身,蹲下,起身。提出问题:物理课代表运动了吗?说说你的依据。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物理课代表发生了运动。其位置发生了变化。
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通过活动说明实际物体运动很复杂。
问题
讨论
课代表站在地面上,位置没有变化。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展现不同的观点:人站在地面上,位置没有随时间变化,故人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认为“人的位置没有变化”观察的是人的脚;认为人运动了,头部位置变化了。
学生思考第二种观点,脚部位置没有变化,头部,躯干位置发生了变化。
产生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人是否运动”含义不明确,实际物体有大小、形状,为研究运动带来困难,为引入质点概念铺垫。
思考
讨论
从阜阳火车站开往北京西站的K148列车全长约为485m,阜阳到北京西站全程约855km.
研究列车到北京西站运动的时间,列车的长度要考虑吗?车轮的转动要考虑吗?车上飘动的旗帜要分析吗?
展现幻灯片,描述列车从阜阳到火车站到北京西站的运动情境。提出问题:计算从阜阳到北京西站的时间,告诉列车的速率,如何计算运动时间?
观察分析车长数据和路程数据,回答问题:运动时间等于855km除以列车的速度。列车长度不需要计算。
通过数据对比,得到列车大小可以忽略,建立质点概念.
归纳
总结
分析列车运动情境,抽象概括
什么是质点?实际生活中存在质点吗?
归纳质点的含义,板书:
质点:①忽略大小、形状,保留质量。②理想化模型;讲解抽象与简化的物理学思维方法
记录课堂笔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实际不存在。
抽象概括,将实际物体简化为质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思维方法
问题
讨论
列车从阜阳开到北京西站
物体能被视作质点的条件是什么?
展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物体能被视为质点的条件:
研究K148列车从阜阳到北京西站的运动时间,列车能被视为质点吗?
研究列车通过一座120m长的大桥时间,列车可被视为质点吗?
思考回答问题:问题1中列车能被视为质点;问题2中大桥的长度不能忽略,列车不能被视为质点。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物体能否被视为质点要由研究的问题来决定。
应用
分析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地球能被视为质点吗?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能被视为质点,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大小能否被忽略?地球的自转运动,大小能否被忽略?
香蕉球由运动员施力于足球的特定部位,使得足球自转导致在空中划出弧形的轨迹。足球能被视为质点吗?
思考并回答问题:研究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能被视为质点;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大小不能被忽略,不能被视为质点。研究香蕉球问题时,足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被忽略,不能将其看作质点.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物体被视为质点的条件
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
研究如何踢出“香蕉球”,能把足球看作质点吗?
观察图片中的情境,思考回答问题
两名同学坐在公交车中,小女孩说:“快看,那些树跑得好快啊!”小男孩回答道:“真得好快!”地上站着一名老爷爷,思考着,“傻孩子,树怎么会跑呢!”
你认为树会跑吗?对物体运动或静止如何理解?
展现图片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朋友和老爷爷的话,抛出问题:你认为孩子们傻吗?树会运动吗?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你是如何理解的?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小朋友以车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老爷爷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是静止的。
引出参考系的概念
归纳
总结
参考系
上述图片中,孩子们和老人选择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讲解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叫作参考系。
认真聆听,思索参考系的含义
归纳参考系的含义,理解静止是相对的,整理重点
例题
讲解
骑着电动车沿直线匀速运动。
以车为参考系,车轮边缘一点的轨迹是什么形状?以地面为参考系,轨迹是什么形状?
拿出准备的轮胎,轮胎边缘系着一根红绸。将轮胎转动一周,演示红绸的轨迹;将轮胎靠着黑板滚动两周,演示红绸在空间留下的轨迹。
用几何画板软件模拟轨迹。
观察演示实验,在练习本上描绘红绸的轨迹。
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选取的参考系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总结并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要点和学习的物理学思维方法。
教师展现小结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整理课堂笔记
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形成科学的态度
板书设计
§1.1
质点
参考系
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
二、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保留质量.
物理模型
三、参考系
参考系选取不同,物体的运动一般不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运动情境引入机械运动的含义,归纳总结出机械运动的本质特征,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中要留出较长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分析、抽象和概括,达到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教学目的。质点概念是高中物理课程学习遇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所用到的抽象与简化的科学思维方法要在未来的教学逐渐渗透,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了解。教学中选择了几个实例让学生分析物体能否被视为质点,要让学生具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并让学生将分析过程表达出来,暴露学生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物体被视为质点的条件。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参考系就是初中所学的参照物,学生不陌生,难点在于要能判断出运动物体所选择的参考系,学生需要通过练习题目加以锻炼掌握。
从最终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