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备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赏析艺术技巧题精选精练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备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赏析艺术技巧题精选精练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14: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备考小说阅读一轮复习:赏析艺术技巧题精选精练
知识精要总结:
常见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1、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巧合、抑扬、想象、联想、正面与侧面、以小见大、欲抑先扬、先抑后扬、虚实结合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修辞手法
谋篇布局: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
◆表达方式
一、叙述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事,是叙事者介入故事,甚至变成故事中的人物。
【好处】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
2、第二人称:“你”一进入故事,读者介入情节或陷进故事的程度别别的人称更深入,不需要再经转换。
【好处】亲切自然,抒情更强烈动人,作者态度更鲜明。
3、第三人称:叙事者全知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好处】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好处】把叙述内容表述的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先把叙述时间的结局或事件发生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段提到前边,然后再按照时间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
【好处】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地解说。插叙的内容可以使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可以是对某些情况的诠释说明,还可以是对人物、时间、背景的介绍。
【好处】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是文章内容更充实,叙述曲折,行文错落有致,结构严密。
4、补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读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地补充、交待。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出予以弥合。
【好处】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整,是叙事周严,不留破绽。
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好处】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叙述角度
1、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对所有的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很清楚。
2、有限视角。叙事者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二、描写
(一)关于描写
诗歌中描写以写景为主,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描写包括环境和人物形象。
1、描写的内容: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描写外貌(肖像、服饰)、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
场景描写:环境、人物,事件。
2、描写的方法:白描和细描
白描:又叫粗笔勾勒。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好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包括外形勾勒,一句一景)
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细节描写,渲染)
【好处】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漫画式描写: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动作或语言等。
【好处】突出人物特征。
3、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
动态和静态,远景和近景,仰视和俯视,实景和虚景,声音和颜色,视听触嗅,点面结合。
(二)描写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描绘人物的外貌及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情态,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细节描写:(1)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环境特点。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2)线索作用;(3)推动情节的发展;(4)为下文作铺垫。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如《丹柯》开头,烘托人物形象,为表现丹柯的英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美的主题奠定昂扬基调。
5、社会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及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
三、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强调了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一次次的重复表明她已经没这种痛苦折磨的麻木了。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写作的对象没有主次之分。用于一句中或一个片段属于修辞手法,如“失败乃成功之母”;用于整篇属于表现手法。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如《老人与海》:“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可想呢?没有。”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作用】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赋予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启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言在此而义在彼”。
2、渲染、衬托和烘托: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集中描写。
【好处】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服饰的描写,突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精明狡黠、善于逢迎等特点。
烘托:属于侧面描写,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描写,表现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叫“烘云托月”,常见的以景烘托人物,以甲物烘托乙物(只写云不写月)。如环境描写往往烘托人物形象。
【好处】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地突出显现出来。按主要事物和陪衬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三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主要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只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映衬要写的事物;衬托却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三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好处】选材精当,构思巧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丰富的联想。
4、扬与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
【好处】引发好奇,情节曲折。
标杆题: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墨 白
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乘务员又说,慢点慢点。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大的身子仿佛是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挤了挤。萍突然说,让他坐吧。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我也跟着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盲人很感激,说,谢谢。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萍伸手揽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有些时候我和萍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萍说,别打扰他,或许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所爱的人吧。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道。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
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我们一同望着河道。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萍说,去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在向前走。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盲人喊叫,别动——!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在明亮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青丛里……
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伤的哭泣声。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得一片黑暗。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渴望。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站在我的身边。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位上坐了下来。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在黑暗里,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
(有删改)
1.这篇小说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2.有人说这是一篇“充盈着诗意”的作品,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
①巧设悬念。前半部分写“我”和萍一次又一次在公园看到那位盲人,对他的举动充满好奇,想知道他在河边怀念什么,这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我”与盲人的形象重合,答案自然揭晓。②首尾呼应。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双目失明,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的盲人。故事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2.
①内容主题:虽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但作者在叙述时重点表现的是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②人物形象:无论是“我”、萍还是盲人,无论是对待身边的人还是对待陌生人,内心都充满善意,感受并怀念生活的幸福和美好。③环境描写:小说着重营造一种宁静、温馨、明媚的氛围。公园里处处洒满阳光,快乐布满每一个角落。④语言:即便是写“萍”为救盲人遇难的情景,作者也是用“萍在风雨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这样的语言,富有想象力,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诗意”的内涵。“诗意”在主题上主要表现为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了萍和“我”的善良;在环境上主要是营造了宁静、温馨的氛围,自然和谐。作答时可从小说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
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类比题:
【2020·浙江省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人到中年(节选)
谌容
仿佛是星儿在太空中闪烁,仿佛是船儿在水面上摇荡。眼科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不知身处何方。她想喊,喊不出声来;她想看,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眼前有无数的光环,忽暗忽明,变幻无常。只觉得身子被一片浮云托起,时沉时浮,飘游不定。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亡的门前?
她记得,好像她刚来上班,刚进手术室,刚换上手术衣。对,她的好友姜亚芬是主动要求给她当助手的。她记得,已经上了手术台……啊!手术,手术,一个接着一个,今天上午怎么安排了三个手术呢?焦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王小媪的斜视矫正;张老汉的角膜移植。从八点到十二点半,整整四个半小时,她坐在高高的手术凳上,俯身在明亮的灯下,聚精会神地操作。剪开,缝合;再剪开,再缝合。当她缝完最后一针,给病人眼睛上盖上纱布时,她站起身来,腿僵了,腰硬了,迈不开步了。紧接着,手软了,腿软了,整个身子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眼睛累了,睁不开了。嘴唇干了,动不了了。渴啊,渴啊,到哪里去找一点水喝?
她那干枯的嘴唇颤动了一下。眼科主任孙逸民俯视着面色苍白的陆文婷大夫,只见她双目紧闭,6鼻息微弱,干裂的唇动了一下,闭上了,又歙动了一下。“心肌梗塞”
四个字把他吓住了。陆文婷大夫才四十二岁,自称没病没灾,怎么突然心肌梗塞?
孙逸民盯着床头的心电监视仪,QRS
波有规律地闪现着。这时一个面目英俊、有些秃顶的四十多岁的男同志跑了进来。他是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从昨天晚上开始他就守在床边,没有合过眼。傅家杰过来,俯身在陆文婷的枕边,紧张地盯着这张曾经那么熟悉,现在又变得那么陌生的白纸一样的脸。
陆文婷的嘴唇又微微动了一下。这无声的语言,没有任何人能听懂,只有她的爱人明白了:5“快拿水来!她说她渴!”
姜亚芬赶忙递过床头柜上的小水壶。傅家杰接过来,把壶嘴挨在那像两片枯叶似的唇边,一滴一滴的清水流进了这垂危病人的口中。
眼睛,眼睛,眼睛……
一双双眼睛纷至沓来。在陆文婷紧闭的双眸前飞掠而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明亮的,浑浊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在她四周闪着,闪着……
这是一双眼底出血的病眼,
这是一双患白内障的浊眼,
这是一双眼球脱落的伤眼,
这,这……啊!这是家杰的眼睛!喜悦和忧虑,烦恼和欢欣,痛苦和希望,全在这双眼睛中闪现。不用眼底灯,不用裂隙镜,就可以看到他的眼底,看到他的心底。
是他的声音,家杰的声音!那么亲切,那么温柔,却又那么逸遥远,好似从九天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飘来:
我愿意是激流,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这是什么地方?啊,是在一片银白色的天地中。冰冻的湖面,水晶一般透明,她和他手拉着手,穿梭在人流里。他们并肩滑翔着,旋转着,嬉笑着,那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她没有幻想过飞来的爱情和超出常人的幸福。从小,她就是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是母亲在困苦中把她抚养成人。进了医学院,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爱情似乎与她无缘。
当她和姜亚芬一起被分配到这所著名的百年大医院时,医院订了一条规定:医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本院先当四年住院医生,而且必须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并且不能结婚。
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
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这又算得了什么?
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然而,生活总是出人意料的,傅家杰忽然闯进了她那宁静的、甚至是刻板的生活中来。
他因为突然的眼病来住院,她为他治好了眼睛。也许,就在她认真细巧的治疗中,唤起了他的另一种感情。
北国冬天多冷啊!那年的冬天对她又是多么温暖!她从来不曾想到,爱情竟是这样的令人心醉!
我愿意是荒林,
……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林间做窝,鸣叫.....
这简直不可思议。傅家杰是学冶金,研制新材料的。他有点傻气,有点呆气,可是,这个书呆子会念诗,而且念得那么好!
“你喜欢诗吗?”他问她。
“我?我不懂诗。”她微笑着,“我们眼科是手术科,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歪想的……”
“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诗。”傅家杰打断她的话,热切地说,“你使千千万万人重见光明……”
他微笑着挨近她,脸对着脸,靠得那么近……
我愿意是废墟,
……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多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垂危中的她似乎有了生的活力,她的眼睛微微启开了一下。
朦胧之中,她觉得自己走在一条漫长的路上,没有边际,没有尽头。
这不是崎岖山路,也不是田间小道。这是一步一坑的沙滩,这是举步难行的泥潭,这是无沿的荒原。极目远眺,人迹渺无,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啊!多么难走的路,多么累人的路!
歇下来吧,躺下来吧!让大地温暖你冰冷的身躯,让春光抚摸你劳累的筋骨。她好像听见死神在冥冥之中低轻唤着她的名字:
“安歇吧,陆大夫!”
啊!这么歇下来多么好,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没有烦恼,没有悲伤,没有劳累。
可是,不行啊!在那漫长道路的尽头,她好像看见了,那病人正因双目刺痛辗转不安。她好像看见了,那病人在面临失明的威胁而暗自饮泣。她看见了,看见了一双双焦急的眼睛,在等着她的来临。她只听见病人在绝望中呼喊:“陆大夫!陆大夫!”
1.概括小说主人公陆文婷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4分)
2.小说中多次出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歌《我愿意是激流》,这有什么作用?(5分)
3.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5分)
4.本篇小说情节构思采用了虚实两种时空反复切换的手法,试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答案】
1.①热爱医学,勤奋好学;②医术精湛,一丝不苟。③热爱工作,兢兢业业。④恪尽职守,默默奉献。⑤关爱病人,无怨无悔。⑥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⑦热爱生活,珍惜爱情。
2.①以此表现生活和爱情的美好,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诗意美,深深地感染读者。②将浪漫温馨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压力构成对比,展现陆文婷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③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使陆文婷的意识继续流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在小说紧张、沉重的叙述基调中现出轻松和喜悦,使情节张弛有间。⑤《我愿意是激流》对陆文婷而言是一首爱情之歌,更是一曲对工作对病人的奉献之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兼用反复、排比(有一即可)的修辞手法,写出陆文婷昏迷中的各种幻觉,真实地再现了她这个眼科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②运用了大量的名词,简洁而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展现了陆文婷忙碌、纷乱的工作状态以及迷迷糊糊中见到丈夫时的惊喜和激动。③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而以短句、整句为主,十分契合陆文婷昏迷中凌乱、快速、闪现的意识特点。④节奏由急促而缓慢,形象地显示出陆文婷的意识由急剧流动而缓慢聚焦的过程。⑤短句单独分行成段,让“病眼”“浊眼”
“伤眼”清晰地交替闪现,呈现出蒙太奇的变幻效果。
4.①打破了按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架构故事的传统写法,使情节内容更丰富,又具有如电影镜头般切换(或蒙太奇)的效果。②更丰富了陆文婷的形象,更能使读者更清晰而真实地看到她丰富、深沉、高尚的灵魂。③虚实交错,更全面地揭示了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压力与困境,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为含蓄、深刻。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情节等来概括答案。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概括: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本题可从对人物的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从原文“焦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王小媪的斜视矫正;张老汉的角膜移植。从八点到十二点半,整整四个半小时,她坐在高高的手术凳上,俯身在明亮的灯下,聚精会神地操作。剪开,缝合;再剪开,再缝合”可知陆文婷热爱医学;从“进了医学院,天不亮,她就起床背外语单词。铃声响,她夹着书本去听课,大课小课,密密麻麻的笔记。接着是晚自习,然后在解剖室呆到深夜,她把青春慷慨地奉献给一堂接着一堂的课程,一次接着一次的考试”可知陆文婷勤奋好学。从“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
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这又算得了什么?医学上有成就的人,不是晚婚就是独身,这样的范例还少吗?小陆大夫把自己全身的精力投入了工作,兢兢业业地在医学的大山上登攀”可得出陆文婷热爱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默默奉献。2从“他因为突然的眼病来住院,她为他治好了眼睛。也许,她认真细巧的治疗”可得出陆文婷关爱病人。从
“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
这算什么?她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献给医院!四年之内不能结婚,这又算得了什么?
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可知陆文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从“多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垂危中的她似乎有了是生的活力,她的眼睛微微启开了一下”可得出陆文婷热爱生活,珍惜爱情。
2.本题考查考生小说中引用诗文的作用,小说中引用的诗文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小说第一次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歌《我愿意是激流》是在陆文婷晕倒后傅家杰陪在她身边时出现的,以此引出陆文婷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使陆文婷的意识继续流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次引是在陆文婷治好了傅家杰的眼睛,和傅家杰沉浸在爱情里时,傅家杰读给她的,以此表现生活和爱情的美好,使小说呈现出诗意美,让读者也深深地受到感染。第三次引用诗歌是在陆文婷回答傅家杰的话“她微笑着,‘我们眼科是手术科,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歪想的……’”后出现的,从“多好啊,生活!多美啊,爱情!”可知这里的引用是将浪漫温馨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压力构成对比,目的是展现陆文婷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使陆文婷的意识继续流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三次诗歌的引用使小说紧张、沉重的叙述基调中现出轻松和喜悦,使小说的情节张弛有间。从整篇小说来看《我愿意是激流》对陆文婷而言是一首爱情之歌,更是一曲对工作对病人的奉献之歌,诗歌的引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通常从修辞、内容和结构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内容方面要概括句子的内容,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这段话节奏由急促而缓慢,形象地显示出陆文婷的意识由急剧流动而缓慢聚焦的过程。“这是一双眼底出血的病眼/这是一双患白内障的浊眼/这是一双眼球脱落的伤眼”兼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陆文婷昏迷中的各种幻觉,从中读者可真实地感受到这个眼科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这段内容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如“浊眼”“病眼”“伤眼”“心底”等,这些词语展现了陆文婷忙碌、纷乱的工作状态;运用了简洁而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如“明亮的,浑浊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出血”“脱落”等,这些词语除了展现陆文婷忙碌、纷乱的工作状态外还体现出了陆文婷迷迷糊糊中见到丈夫时的惊喜和激动。这段话句式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并且以短句、整句为主,十分契合陆文婷昏迷中凌乱、快速、闪现的意识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角度,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虚实两种时空反复切换手法艺术效果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时空切换是指在叙述时间和空间上的切换,时空切换作为小说的叙事技巧,不仅是叙述的结构,而且承担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其叙述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使读者与作品、叙事者之间展开潜在对话;2.展开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
本篇小说先实写陆文婷工作,接着写到陆文婷手术结束后晕倒,然后通过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的眼睛和声音,引出陆文婷的以前关于刚参加工作的情况以及爱情故事的回忆,这种虚实两种时空反复切换手法的运用,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通过主人公的意识流,更丰富了陆文婷的形象,让我们看到她对工作的狂热与执着,看到了她爱情的甜蜜,也突出了她深沉、高尚的灵魂。这种叙述手法打破了常规按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架构故事的传统写法,不仅使情节内容更丰富,而且因为是意识流,不受时空限制,也不需要过渡照应,使情节的转换更自由。这些虚写都是晕倒的陆文婷脑子里的纷乱的意识,很多都是关于工作的,这种虚实交错的写法,更全面地揭示了如陆文婷这类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压力与困境,使小说的主题更为含蓄、深刻。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