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6.1
密度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第六章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初中物理中五个学习要求达到C级的学习内容之一。它与第五章已经学过的比热容概念类似,也是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密度是学习压强、浮力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完成本节内容需要有质量、体积等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有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等实验基础。
本节以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一经验引入,通过经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比值是一定值”和“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密度的概念。
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的得出过程,认识分析数据、正确处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养成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
(2)通过阅读“王冠之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领略科学与人文的不凡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康乐球;体积不同的实心铝块;体积不同的实心铜块;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和水等
2.演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体积不同的实心铁球等。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同”生活认知经验出发,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各小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体验、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实验,强化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与比热容概念的类比、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辩析,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经历讨论、小组间交流、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进一步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反映物质的特性,从而形成密度的概念。
本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物理知识与生活、其他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启发和点拔作用,进而养成探究意识和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活动I
情景引入
出示体积不同的实心铁球,再出示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情景I
学生活动1
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两个不同材料的康乐球,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活动II
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
活动III
小组交流
小组间分享交流实验成果,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七、教案示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两个体积不同的实心铁球,学生判断: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体积相同,则质量相同
学生活动:用手掂量体积相同的两个不同材料的康乐球,感受它们质量上的差异。
结论:体积相同,但质量不相同。
说明物体质量不仅和体积有关,还和组成物体的物质种类有关。
引出下面的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数量关系。
(二)新课
2.密度
(1)学生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每小组用同种物质组成的3种体积规格的物体,各组间物质种类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
分小组利用给定的器材进行实验,用表格记录体积与质量的数据,分别分析各小组数据得出定性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2)用图像法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
教师采集不同小组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质量—体积图像,分析图像得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3)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
结合上述过程得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密度=质量/体积,介绍密度的物理量符号ρ,并由定义式导出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而后简单介绍“千克/米3”与“克/厘米3”之间的换算关系。
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其物理意义。
活动I
学生体验
活动Ⅲ
小组交流
活动Ⅱ
学生实验1
密度
情景I
演示实验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