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是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主要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个板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本节主要包括与遗传实验有关的概念、孟德尔分离试验的过程、解释和验证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二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遗传实验有关的概念;
会写遗传学的各种基本符号;
理解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的解释,明确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列举孟德尔对遗传学所做的贡献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尝试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从而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并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积极参与设计过程,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未知,在发现过程中体验乐趣,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遗传实验有关的概念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
说教法 在这个提倡自主能力的时代,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是关键,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但分离定律的知识比较微观和理性化,针对这一点我采取了以直观教学法为主……,结合运用活动探究法……
同时利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说学法 学生是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有认知潜能的人。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采取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课时建议
根据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本课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学习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第三课时学会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事例分析。现在我来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运用2句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
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同时利用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教师对孟德尔及杂交实验法进行简介,既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又为理解下面的杂交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
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相关的文字及插图,同时列出三个思考题:
(1)为什么用豌豆作试验材料,结果会可靠,而且易于分析?
(2)豌豆人工杂交试验是如何做的?
(3)遗传物质肉眼看不到,孟德尔是如何将所要研究的遗传物质变化规律变为可推测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互动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时候,顺理成章地解释重要概念“相对性状”,陪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也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作铺垫。
◆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主要依据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利用多媒体等工具进行辅助。以教师讲解为主,启发学生对孟德尔的实验进行思考和质疑,并强调与遗传有关概念的理解。
讲“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时,利用挂图、插图形象化述说杂交过程,同时还应指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问题是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观念的教育。再要求学生观察课件,真切感悟其他性状也存在这样的分离比,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重复出现,其中必蕴含着规律性。同时要求学生画出遗传图解。
讲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时,通过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阅读自学。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
阅读思考的同时引导其体会孟德尔所表现的思维的深刻性,之后边板书,边总结说明假说要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概念形成的渐进性和逻辑性。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现象和解释的教学中出现许多新名词(概念)且属理解范围,一下子和盘托出,学生消化不良甚至有后遗症;按教科书按部就班,逻辑性又不强,可以分三步操作: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图解板书过程,引导学生依次再认相关概念和符号,创设情景深入理解重要的概念
3、课堂小结
鉴于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相对冗杂的特点,我采取的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对照板书,将所讲的内容再和学生一起做整理,同时进一步完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完整的全局的概念,进一步领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