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 课件(共40张PPT)+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 课件(共40张PPT)+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8 16:48:42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出师表
22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敬仰。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杰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记叙的写法,感受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多种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崩殂
遗陛下
夙夜忧叹
以彰其咎

读一读字音

wèi

jiù
zhēn
zhuó(
)损益
恢hóng(


写一写字形
斟酌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
点拨: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2.
省略句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点拨:省略主语“陛下”。
名句积累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导思1.文章在开始部分分析当前形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形势不利
关键词:
直言进谏
导思2.诸葛亮分析形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建言献策
知恩图报
导思3.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在出师前写给刘禅的奏章,在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又自述身世?
知遇之恩
导思4.这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孤之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出师表》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1.诸葛亮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
【答案】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不利方面: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形势危急。这样说的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感,鞭策刘禅发愤图强。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因为还有有利条件:宫廷臣子,尽心尽力;守边将士在浴血奋战。这是激励后主,要有信心,并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2.诸葛亮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是怎样提出的?
【答案】第一条建议是“开张圣听”(
广开言路)。这条建议是在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条件之后提出的,诸葛亮提醒后主要发扬先帝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
3.
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答案】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诸葛亮提出这条建议,是鉴于汉末王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而后主宠信宦官,这一点诸葛亮不会没有觉察。
4.在本段中,作者两次提到“不宜”,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在本段中两次提到“不宜”,是针对执法中可能存在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对后主提出告诫,强调要依法办事。
5.为什么要提到这是先帝特意选拔出来的
?
【答案】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也是劝诫刘禅要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这些先帝选拔的人才。如果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6.第③④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③④两段是诸葛亮对刘禅在治国(内政、军政)方面的具体教导
,给刘禅的治国之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同时
,
也引出了下文亲贤远佞的论述。这也成为后来刘禅在昏庸的情况下
,
蜀国还能延续多年的原因。
7.诸葛亮提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他是怎样进行阐述的?
【答案】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诸葛亮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阐述。先汉与后汉,一兴隆,一倾颓,原因在于君王对待贤臣与小人的态度不同,对比鲜明,强调了亲近贤臣的重要性,有极强的说服力。
8.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答案】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9.三条建议中
,
哪条最重要
?为什么
?
【答案】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10.诸葛亮为什么要自述出身、志趣?
【答案】诸葛亮自述出身、志趣,表明自己身份低微,无意于功名利禄,从而突出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11.诸葛亮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
?
【答案】回顾三顾茅庐一事,既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也表明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希望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不忘创业艰难,激励其发愤图强,兴复汉室。
12.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语言洗练工整,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3.诸葛亮提起临崩托孤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
【答案】临崩托孤这件事一方面可以充分说明先主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始终不忘先主“兴复汉室”的重托,这是出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自己的职责,引出下文。
14.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报先帝”“忠陛下”呼应了前文“三顾茅庐”和“临崩寄臣以大事”二事,再次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的本分所在。表达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15.第⑦段的最后一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这是诸葛亮的补笔。再次说明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意在劝谏后主刘禅亲贤纳谏。
16.结尾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结尾句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百感交集,既有无限眷念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及对后主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在本文中却显得情真意切,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尽显。
【答案】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看似与前后文联系不大,其实是“貌离神合”。这是因为:(1)追溯二十一年来的情况,披露知恩图报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让后主易于接受。(2)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进一步启发后主发愤图强。(3)以二十一年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4)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即以陈情的方式叙述自己的心愿,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北伐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难点探究】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
【答案】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诸葛亮上这篇表是为了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多次提到“先帝”,勉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中间叙述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知恩图报的心情。
2.【难点探究】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答案】观点
1: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所以他把完成刘备未完成的事业当成自己的责任,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做法值得肯定,这符合“士为
知己者死”的儒家思想,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做法为他赢得千古美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诸葛亮的绝好评价。
3.【难点探究】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观点
2:诸葛亮的做法不可取,是愚忠。他对刘禅的愚忠使得他最后的下场比较凄惨。“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他能像司马懿、司马昭那样取而代之,说不定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提示:评判人物要联系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诸葛亮的忠心既有对国君的忠贞不贰,又有对理想的矢志不渝。诸葛亮的忠心有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逾越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



忧心国事
鞠躬尽瘁
分析形势
提出建议
追述身世
表明忠贞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以身许国
创业艰难
夙夜忧叹
请命北伐
分述职责
诹善纳雅
论述透辟
句句在理
言辞恳切
字字有情
本文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前对刘禅上的表文。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同时表明了自己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1.
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情理交融。
全文既有议论,又有记叙和抒情,诸葛亮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2.
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重情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口吻。
3.
谋篇巧妙,脉络清晰。
本文虽为“出师表”,但很少谈出师,极大篇幅是在规劝后主修明政治。全文的脉络十分清晰:分析形势——规劝进谏——陈情述志——临表惜别。
《出师表》字里行间,通篇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总是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这位老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的赤胆忠诚、勇于担当促使他下如此大的决心。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