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9)
寡人之于国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
B.王好战,请以战喻
喻: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得罪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大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
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2)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
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②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违农时,__________;数罟不入洿池,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
3.五亩之宅,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__________,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事必躬亲?????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5.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兵(yè)
饿莩(fú)
不入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之畜(chù)
C.数罟(shù
gǔ)
孝悌(tì)
黎民(lí)
D.养生丧死(sāng)
衣帛(bó)
庠序之教(xiáng)
6.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
???违: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谨庠序之教?
???序:秩序
D.谷不可胜食也?
???谷:泛指粮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百步而后止
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C.填然鼓之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则移其民于河东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
“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是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A;
(3)D;
(4)①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
②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自己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③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解析:(1)罪:归咎,归罪。
(2)A.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于:①介词,到;②介词,表比较。C.以:①介词,凭借;②介词,因为。D.也:①助词,陈述句的标志;②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3)“终极理想”的说法错误,根据文章原文,“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
(4)在这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用法:“无如”,没有像……;“无望”,不要期望:“胜食”,吃不完;“养生丧死”,供养活着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2.答案:(1)C;
(2)C;
(3)B;
(4)①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②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
次:驻扎。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陈述对象的变化。比如,“受命”的主语是“将”,“乃令”的主语是“君王”。二要利用动词、句式、修辞来划分事件。比如,斋三日/之太庙/钻灵色/卜吉日,连用动词“斋”“之”“钻”“卜”,句式工整,划分明确。三要利用常识,判断主语。比如,太史负责“卜”,而“斋戒”的主语“进入太庙的人”被省略。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答案为C项。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将再次请求君王”错,无中生有;“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的结果,不是将军“表明”的内容。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社稷:国家。
一:全,都。臣:称臣,臣服。帅师:统率军队。
②好:喜欢。乐:以……为乐,乐意。为:因为,由于。审:清楚,明白。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军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君王就避离正殿。(在偏殿上)召见将军,并且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命令之后,(君王)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然后)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并安排颁授斧钺的仪式。(到了吉日那天,)君王进入太庙,面向西站立;将军(随之)进入太庙,面向北站立。君王亲自拿着钺头,把钺柄交给将军,说:‘从现在起,军中上至苍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拿着斧抦,将斧刃授予将军,说:‘从现在起,军中下至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数众多就轻视敌人,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一定赴死,不要因为自己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将军接受任命后,跪拜并且回答君王说:‘臣听说国家的政事不可以交给受命在外的官员,军队的事务不能由身在朝廷的君主来遥控;臣要是怀有二心就不能来忠心侍奉君王,(要是因受君王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致志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您若不答应,臣就不敢担此重任。’君王应允之后,将军就辞别君王率军出征了。(从此,)军中的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君王而全部听命于将军,(将军)面对敌人决一死战,一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士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被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将军没有祸殃。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举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军有三种制胜之道。”武王问:“请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军,)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扇扇子,雨天不张开伞盖,这叫作礼将。将军不亲自遵守军队的礼,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通过险阻要塞,遭遇泥泞道路的时候,将军必须首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军不亲自出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安顿驻扎好了,将军才能就寝;做饭的人把饭都做熟了,将军才能吃饭;士兵不点灯,将军也不可点灯,这叫作止欲将。将军自己不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军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所以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攻打高城深池时,乱箭和石头纷纷落下,但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外作战时,)锋利的兵器一相交,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3.答案:1.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2.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3.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勿夺其时;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曳;2.鳖;4.莩。
4.答案:1.C;
2.A;
3.D
解析:1.①“层次分明”指事物的次序界线清楚;“条分缕析”形容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②“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
亲身体验。多用作褒义;“事必躬亲”是指无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
亲自过问。③“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④“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是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2.“国家、家庭和个人”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不照应,故排除B、D;两个分句间应为递进关系,故排除C。
3.A“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关联词使用不当;B项句式杂糅;C项“实现……方向”搭配不当。
5.答案:D
解析:A项,“莩”应读piǎo;B项,“畜”应读xù;C项,“数”应读
cù。
6.答案:C
解析:序:指学校。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介词,拿,用。C项,助词,补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到/介词,在。
8.答案:C
解析: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错,正确的是“孝,孝顺父母;悌,
敬爱兄长”。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终极理想”的说法错误,课文中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10.答案:C
解析:C.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A.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B.而: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D.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