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教材必修四《登高》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新教材必修四《登高》教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19: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海教师进修学校 高一语文教案
《登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简介背景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王朝再也无法挽回颓势,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孰料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且壮志难酬,登高有感,遂作此诗。三年之后,59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以前的七律,一味追求秀丽典雅,此诗则创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3.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其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
顿挫:指其诗语言,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三、交流合作
1.生齐读首联和颔联,思考:首联与颔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八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纷纷落下的树叶、滚滚东逝的长江水。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明确: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可以感到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齐读颈联、尾联思考: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4. 炼字:如何理解“恨”与“停”?
明确: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5.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是如何把情融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
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一二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哀景蕴含哀情、哀景引发哀情、哀景烘托哀情;三联表现感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四、巩固检测
1.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默写
①《登高》中描写秋景的句子: , 。
②《登高》中感慨生命短暂,宇宙永恒的句子: , 。
③《登高》中表达自己遗恨,又不能饮酒的句子: , 。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