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8课《小狗包弟》同步检测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8课《小狗包弟》同步检测及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21: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狗包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款待(kuǎn) 揪回来(qiǔ) 逆来顺受(nì)
B.呻吟(shēn) 作揖(yī) 浩劫(jié)
C.拍摄(shè) 吠叫(fèi) 解剖(pōu)
D.萧珊(Shān) 叱骂(chì) 熬煎(jiā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隔壁   租赁   篱笆   胆战心惊
B.乘凉   包袱   羞耻   绿草如荫
C.款待   抚摸   创伤   遐思迩想
D.歉意   舔手   蛀虫   情投意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城务工人员由过去逆来顺受的“沉默一族”开始勇敢地站出来说话,关注自身权益,积极建言献策,这是令人欣喜的进步。
B. 这种治疗哮喘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也较大,人吃了以后,手就会情不自禁地发抖。
C.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心猿意马,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D. 包弟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点头哈腰,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 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 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 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的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2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6.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
②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③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
A.比喻 夸张 设问  B.比喻 夸张 反问
C.比喻 拟人 设问 D.比喻 拟人 反问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巴金,字芾甘,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分别是《雾》《雨》《电》,还有散文集《随想录》等。
B.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灭亡》,又写过“抗战三部曲”和长篇小说《憩园》等。
C.《家》这部长篇小说,以“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家庭内部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为线索,控诉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青年的觉醒和反抗。
D.《小狗包弟》是一篇叙事散文。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描述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8.作者“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是因为(  )
A. 送走包弟后,生活清净了好多。
B. 包弟送走后,“我”不怕别人来我家抄“四旧”。
C. 不必担心目睹别人把包弟杀死,更不必担心狗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来。
D. 不养小狗,“我”便成了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了。
9.“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是因为(  )
A. “我”担心小狗包弟会连累在医院工作的大妹妹。
B. “我”担心小狗包弟的命运,为保护不了它而愧疚。我的心灵备受折磨。
C. “我”为丢失爱犬而难过,怕再也找不到那样可爱的宠物了。
D. 包弟如此有灵性,“我”担心它会记恨我。
10.对文中两个加点的“解剖”理解正确的是(  )
A. 两个“解剖”意思相同,都是医学术语。
B. 两个“解剖”意思相同,都指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
C. 两个“解剖”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医学术语,后者指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
D. 两个“解剖”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医学术语,后者既指对肉体的宰割,也含有对思想灵魂的深入分析、检讨的意味。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又到西湖
巴 金
①摔断左腿之后,我以为三五年内不可能出门旅行。现在靠朋友们的帮助和儿女们的照料,我居然又来到西湖,住在去年住过的那所旅馆内,一切如旧,只是我身边多了一根木拐和一把轮椅。
②木拐和轮椅有它们的用处。我几次拄着木拐在正门外大平台上散步;我坐在轮椅上游过三潭印月和西山公园。这说明我还不能自理生活。
③这次我和孩子们同住一个大房间,因为我离不开他们。九岁的外孙女端端也同来陪我度过国庆节。寝室外有一座较大的阳台,在那里也可以看到西湖,仍然是苏堤、孤山,还有新建成的公园“曲院风荷”,园中一带水杉林,水面上一大片荷叶。正对面孤山脚下就是秋瑾墓,白色的烈士塑像耸立在绿树丛中。往左看,白堤远远地横在前面,保俶塔高高地立在左侧,眼界开阔多了。
④阳台下香樟和桂树枝叶茂密,长得十分高大。这次我住在五楼,离它们更近了些,刚巧又是桂花开放的时节,站在栏前,满面花香,好久没有闻到这样浓郁的香气了。可惜连续下了四天的雨,阳台上积水难消,红砖地铺得不够平,从寝室打开门走出去,面前就是一个水荡,我的病腿无法一步跨过去,只好“望洋兴叹”。幸而下雨的时候还不算太多,我在杭州小住的十五天中,雨天不过占三分之一。落雨我就不下楼,阴天我喜欢在楼下大厅的沙发上闲坐,默默地观察别人。我至今还保留着这个老习惯。
⑤今年游客特别多,外宾和华侨一批接着一批,每天游车出发前和游罢归来后,大厅里显得十分拥挤,看来它快要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前几天我游三潭印月,女婿推着我坐的轮椅走过曲折的小桥,我惊奇地发现四周有那么多的人,好像在闹市一样。人多了,风景的负担加重了;大家挤来推去,风景的魅力也就减少了。1930年我第一次游西湖,在一个月夜,先到三潭印月,仿佛在做一个美丽的梦。1960年春夏之际我常到三潭印月桥上碑亭中徘徊,欣赏康有为亲笔写的对联“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曾见”。“文革”期间连康有为的对联也被砸烂了,现在换上别人的手迹用小字给刻了出来,我无法在亭内停留将联语重念一遍,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旅游淡季。
⑥我没有去灵隐寺,听说到那里烧香的人太多。国庆节上午我侄女国糅带着小端端从灵隐寺后面爬上韬光,回来抱怨说丝袜给人们手里落下的香灰烧了个小窟窿。游人和风景、名胜之间需要做适当的安排,看来这样的时候已经到了。
⑦但西湖的绿化工作做得不错,也不难应付发展得很快的形势。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游人,也看到越来越美的山水。横遭冤屈的名胜古迹得到了昭雪,破坏了的景物逐渐在恢复,新建设的公园不断在增加。西湖的确是我们的大花园。
⑧三十年代每年春天我和朋友们游西湖,住湖滨小旅馆,常常披着雨衣登山,过烟霞洞,上烟雨楼,站在窗前望湖上,烟雨迷茫,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烟霞洞旁有一块用世界语写的墓碑,清明时节我也去扫过墓,后来就找不到它了。这次我只到过烟霞洞下面的石屋洞,步履艰难,我再也无法登山。洞壁上不少的佛像全给敲掉了,不用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成绩。
⑨石像毁了,影子还在。为什么要砸烂呢?我想不通。
10月19日
11.文章的开头写自己来到西湖,为什么特意提到自己“身边多了一根木拐和一把轮椅”?
12.文中第⑤段作者提到自己三次游西湖,请分别概括三次游西湖的情境和感受。
13.第⑥段中说:“游人和风景、名胜之间需要做适当的安排,看来这样的时候已经到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14.“洞壁上不少的佛像全给敲掉了,不用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成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5.下面是两副悼念文学巨匠巴金的挽联的上联和下联,请补充完整。
坦荡从容经历一生《雨》《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执着守护中国良心。
16.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小狗包弟参考答案
1.A [解析] 揪(jiū)回来。
2.B [解析] 绿草如荫—绿草如茵。
3.A [解析] A项,“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不公正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此处使用恰当。B项,“情不自禁”指感情上不能控制自己,这里应该用“不由自主”。C项,“心猿意马”是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这里是指“我”很害怕,应该用“胆战心惊”。D项,“点头哈腰”是形容恭顺或过分客气,只能用于人,不能指动物,这里应该用“摇头摆尾”。
4.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 动宾搭配不当,“发生了……案情”搭配不当,可将“案情”改为“事件”。B项,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在前,因此应该将“每当”移至“火车”前。C项,成分残缺,在“不少旅行社正”后加上“经受着”。
5.B [解析] 试题六个空缺有两个用句号隔开,等于把给出的六个句子分为三组。从意义相关的特点来看,④和①应放在一起,两个句子表述了要利用狗的天赋这一信息;且④必须放在①之前。⑤和②要放在一起,两个句子都讲了狗所具有的听觉、嗅觉方面的天赋。③和⑥在一起,都表述了狗的忠诚和勇敢。为紧承横线前的“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③⑥应放在最前面,所以答案只能是B项。
6.D [解析] ①包弟变成“包袱”是比喻中的暗喻;②“作几个揖,讨糖果吃”是拟人;③问中有答,是反问。
7.A [解析] A项,“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8.C [解析] A项,没讲到内心深处,太表面化。B项,只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其实作者不仅仅是怕别人抄家。D项,忽略了一个问题:作者在“文革”中一直都是被批判的对象。
9.B [解析] A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理解太表层化。D项,文中没出现这个信息。
10.D [解析] 作者在“文革”中既受到了肉体的摧残,也受到了灵魂上的折磨。
11.表明作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陪伴,为后面不能尽兴游西湖的遗憾心情埋下伏笔。
12.①月夜游西湖,陶醉于西湖美景之中,有着年轻人的憧憬和美丽的追求。
②春末游西湖,流连于西湖丰富的文化氛围中,有着中年人的厚重与成熟。
③秋季游西湖,感慨于西湖的拥挤和文化景观的破坏,有着老年人的沧桑和悲痛。(意思对即可。答案可从第⑤段和第⑥段中概括出)
13.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中华民族的风景名胜,在赏玩的同时,应好好地对这些名胜加以保护和修缮,不能肆意破坏。
14.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无比痛恨之情,是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爱的体现。
15.真诚正直书写百年《春》《秋》 一世真情道尽人间冷暖
16.示例:①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②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③不要只是想到过去,要向前看。④人生有悲剧也有喜剧,有痛苦也有欢乐,你不能只推开一扇窗,只看一种风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