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轮复习: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7 21: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群策之为而无不成,群力之举而无不胜!
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上学期
高三语文组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颜雅娣 授课班级:高三7班 授课时间:2019.10.14 周一第6节
课题 《一轮复习: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1.了解高考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题型设置。
2.探讨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找到答题对策。
3.通过演练进行提升,学会鉴赏小说结尾的不同表达技巧。
过程

方法 通过个人自探和教师点拨,掌握小说结尾艺术效果题的答题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总结概括小说结尾类情节的探究角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找到答题对策。
教学方法 点拨、训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写过一篇堪称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读了这篇小说之后你想到了什么?
总之,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小说结尾功不可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揭开小说结尾的神秘面纱。
二、考点解读
考纲要求:
1.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天嚣》)
【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1.(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古渡头》)
常见的命题方式以及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
(一)常见的命题方式
1.作用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艺术效果、好处、妙处、意图)?
2.比较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二)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
1.出人意料的陡转式
2.戛然而止的留白式
3.令人同情的悲剧式
4.皆大欢喜的戏剧式
5.以景作结的写景式
四、答题角度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小说文体特点,从以下几个角度确定答题思路。
1.结构/情节:
①生起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2.主题角度:
点明或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赞颂,讽刺,揭露……)
3.人物角度:
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4.读者角度:
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震撼人心,给人以悲伤(愉悦)之感。
五、答题误区及对策
以2017年全国I卷《天嚣》为例,具体解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题的解题方法。
1.答题误区:观点不明、层次不清、做答泛化
2.对策:选准角度、层次分明、回扣文本
演练提升
小说《界河》结尾: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问题: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示例1:
保留现有结尾更好。
①从情节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手法上看,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③从主题上看,悲剧性的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答案示例2:
去掉现有结尾更好。
①从手法上看,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小说结尾艺术效果题的答题角度和表述思路, 借助一个顺口溜,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小说探究效果题,答题角度要备齐。
要素主旨结构法,读者思路须细思。
八、课后作业
完成《全品一线》该专题的对点专练。
活动备注
板书设计 《一轮复习: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结构/情节

主题
答题角度
人物
读者
教后 反思 本堂课教学目标明确,立足生情,讲练结合,很好地完成了小说结尾作用的复习。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让学生归小说结尾艺术效果复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