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知识导航:
一、重点
1. 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词。
2. 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含的情感。
二、难点
1. 赏析开篇的14个叠词的妙用。
2. 深刻领会作者因为国破家亡而愁闷的情绪。
3. 探究交流:“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寓意。
课文精讲:
一、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因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内容上,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简介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
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
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
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
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
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
悲苦离世人不知
2. 写作背景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二、重点研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明确:动作——环境——心境。悲苦愁绝。
(二)赏意象,品愁情
词中都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渲染愁情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三)为何生愁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典例精析:
研读叠词的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地用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简析《声声慢》一词中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出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体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别有一番愁情。
拓展阅读:
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①,扶头酒醒②,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被冷香消新梦觉④,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⑤,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解】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点拨】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一剪梅》,回答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2)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3)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4)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问: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请赏析。
二、阅读《浪淘沙·疏雨洗天清》,回答问题。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 “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 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 “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 “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3.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雨”意象的异同点。
答案:
一、一剪梅: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二、1. 词牌名
2. C 解析:此句用典,运用刘禹锡《乌衣巷》的典故说明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废墟一片,长满了青青野草。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
3. 相同:两首词的梧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梧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